揭秘禰衡究竟是因為什么敢擊鼓罵曹操
禰衡為什么擊鼓罵曹
如果大家對于禰衡這一人物有研究的話,那么就一定知道他是一個不畏權勢的人。特別是在三國演義當中,禰衡擊鼓大罵曹操這一片段尤為經典。那么曹操在那個時候也是位高權重,屬于說話辦事極其有份量的人物,那禰衡到底是因為什么事情,居然敢讓自己罵曹操呢。
說起這個事情的起因,其實是跟曹操小看禰衡,同時也與禰衡的性格有關系的。當時曹操特別喜歡有才華的人,也想在天下廣招賢人。找到禰衡的時候他非但不領情,還表現出一副不屑的樣子。
那曹操在心里就想給他一點顏色看看,讓他為眾人擊鼓取樂。禰衡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士,自己的政治才華得不到施展,還要給人去擊鼓,內心就感到十分的憋屈。
但是命令又不能違抗,只好讓自己前去。在擊鼓那天禰衡就脫掉了自己的衣服,對著曹操一邊大力敲鼓,一遍張嘴罵曹操。那么由此可見,禰衡確實是一個不甘平庸,同時又特別有膽量的一個人。另外一方面,多半是因為自己遇不到能慧眼識珠的人,內心而感到十分的氣憤,所以他才敢讓自己罵曹操。
那么我們也能從中深深的體會到,禰衡懷才不遇又遭到曹操的貶低,內心又惱怒又無奈,只能通過擊鼓罵曹操來讓自己解氣。那么這一罵也罵出了世人對禰衡的敬佩,罵出了在當時那個時期很多有才之人被埋沒的心聲。正是禰衡心中懷有正義,面對曹操也敢讓自己開口表達內心的不滿。
揭秘禰衡究竟被何人所殺
禰衡出生于中國的三國時期,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現在山東德州臨邑德這個地區。禰衡個性比較驕傲,但是頗具才華,他和我們所熟知的孔融是很好的朋友。孔融曾經向曹操推薦過禰衡這個人,只是禰衡以生病為借口不肯前去。曹操很生氣,便封他為鼓手,想要用這個方法來羞辱他,沒想到禰衡不穿衣服就是擊鼓了,讓曹操丟臉。
再后來因為禰衡看不過曹操的一些行為辱罵了他,所以曹操就把禰衡遣送給劉表了,可是禰衡獨對劉表的態度也是十分傲慢的,于是劉表又把他送去給了江夏太守黃祖,也正是因為這個人導致了禰衡的死。
有一次禰衡和黃祖發生了言語上的沖突,導致被殺。那個時候禰衡才只有二十六歲呢。因為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導致的殺害,黃祖對于殺死禰衡這件事情感到十分后悔,所以也算是厚葬了禰衡。還有一種說法是:禰衡并不想去劉表那里,而原因現在已經不得而知。
不過根據估計很可能是和曹操的態度有關,他用不去的方式來宣泄他的不滿。第二種說法是:禰衡空有長相,會耍嘴皮子,沒有實戰經驗,沒有足夠的能力,信心不足,所以羞愧不想去丟臉。但是,如果不去就是違抗命令,要被判死刑的,可是他又不想死,只好委屈前往。
到了那里,禰衡和劉表相處沒多久,劉表就表示出對他的反感。所以也有人說禰衡的死是因為劉表對他的不滿。
關于禰衡怎么讀
在歷史上記載,禰衡是一個相當有才華的人。對于古代所出現的人物,總有很多我們現在生活中不曾見到過的姓名。加上繁體字也是比較多,經常也難倒了一些喜歡研究史書的人士。對于禰衡里面的禰姓,相信大家肯定不經常見到。這兩個音節都讀二聲,禰通“謎”音。
說起年輕時候的禰衡,他跟孔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由于生在一個經常發生戰亂的時代,他本人的性格又是不會趨炎附勢的,而且又有些孤傲和放蕩不羈。平常他在說話上也是極其的不給人留面子,后來因此得罪了黃祖而被殺害。
因為禰衡留下了很多極具價值的作品,所以史書對于禰衡的評價也是相當的高,我們也可以平時去翻看一些相關資料,就能讓自己欣賞到他的作品。現在大家知道了禰衡怎么讀,也對他本人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相信每個人在心里也會發出很多感嘆,在三國那個混亂時期確實是人才輩出啊。
大家如果對禰衡興趣的話,自己可以翻看一些三國史書,這樣你還會知道禰衡雖然在當時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但是由于他的脾氣以及性格的古怪,有很多的人不喜歡他。最后相信大家對于禰衡的死,也是感到非常惋惜的。歷史上的傳奇故事和有才人士真是非常的多,相信現在大家了解的不光是禰衡的讀音,更多的是了解一段有意義的歷史文化。
揭秘禰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說到禰衡,應該很多人不認識他。其實他也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人物,只是沒有周瑜、曹操等那么有名而已。但是,他的性格在三國中也算是數一數二的有個性。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禰衡是個怎樣的人。
禰衡的性格非常剛直也非常高傲,但是他的這種性格也造就了他容易輕視其他人,包括比他大的長輩們。因此,禰衡也得罪了很多,這也是導致他年紀輕輕就死去的主要原因。
其實說來也奇怪,雖然禰衡看不起其他人,但是他跟孔融的關系特別好,即使孔融比他大二十來歲。而且孔融還特別看好他,多次向曹操推薦他。
曹操也是很想會會孔融所說的禰衡,但是禰衡不領情,即使是曹操多次邀請,他都不去。最后在孔融的勸說下才勉強參加了一次宴席,而曹操打算在這次宴席上好好為難一下他,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曹操被禰衡狠狠的羞辱了一番。
禰衡也不是單單這一次羞辱其他人了。劉表也曾經被他羞辱,本來劉表很欣賞禰衡的才華,但是因為有一次他和幾個大臣一起殫精竭慮的擬一個奏折準備上湊,被禰衡看了之后,被撕掉并且扔在地上。
劉表表示對禰衡的這個行為感到很反感,甚至是害怕,隨之也被禰衡多次以語言諷刺和羞辱,導致他放棄了禰衡。劉表得知黃祖的性格非常暴躁和兇狠,于是把禰衡推薦給他。但是禰衡的性格改不了,就算是黃祖也拿他沒有辦法,多次以語言冒犯黃祖,最終黃祖將他殺害,年僅二十出頭。
關于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
禰衡擊鼓罵曹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故事,聽過這個典故的人都稱贊禰衡是一個非常有膽識和才智的人,同時對于他在擊鼓的時候破口大罵曹操感到大快人心。這個典故還曾經被改變成了說唱的京劇,從此流傳一方。禰衡在當時的文學界也是一個非常有名望的人,而且又有一手擊鼓的好本領。
但是在他心中,感覺自己是一名有志之士,一心希望能有一番作為,能夠報效國家。當時孔融和他是好友,正好孔融是曹操身邊的人,他知道禰衡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于是就極力的向曹操推薦禰衡。可是曹操卻沒有給禰衡一個能夠大施才華的官職,而只是讓他做一名小小的鼓手。
禰衡心里就極其的不滿,認為曹操有眼無珠看低了自己。于是就在擊鼓那天,一邊擊鼓一遍大罵曹操,把曹操所干的壞事一籮筐的全在大庭廣眾之下罵了出來。那么當時在場的人都非常的震驚,同時又對禰衡特別的敬佩,認為他是一個非常有膽量的人。這就是禰衡擊鼓罵曹這一著名典故的由來。
其實對于禰衡和曹操這兩個人來說,從歷史記載來看,他們在性格方面都是特別的狂妄。曹操偶有心胸狹窄,但是對于人才還是是特別的愛惜。當時或許他想任用禰衡,但是又想殺殺他身上的銳氣而已,但是無奈禰衡比曹操脾氣還要大,借著擊鼓在眾人面前大罵曹操,讓曹操臉面無光非常難堪。
孔融和禰衡有什么關系
在中國的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禰衡,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山東德州這塊地方。禰衡性格比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賞的那一類人吧,但是才華橫溢。他和我們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禰衡十五歲的時候拜孔融為師,當時孔融雖然已經年近四十歲了,不過卻與禰衡相處得十分融洽,因此兩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們稱他們為忘年之交,意思是沒有年齡差距的友情。
在孔融的悉心教導下,年輕的禰衡學習進步很快。因為他天資聰慧,下筆如有神,成就了很多佳作。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人與世長辭了,禰衡前去參加喪禮,當時他騎著馬走在路上,下馬之后就馬上揮筆撰寫吊唁去世的人的文章,沒有一會功夫就寫成了。
又有一次,黃射大會宴請賓客,有人奉上一只鸚鵡,黃射舉起酒杯,邀請禰衡作詩一首,禰衡也不推脫,拿起筆來就寫了,成就了非常有名的鸚鵡賦。禰衡意氣風發,看不上一般的人。那時,陳群與司馬朗都已經是很有名氣的文士了。
有人問禰衡說:“你怎么不向陳群、司馬朗學習呢?”禰衡不屑地說:"你想讓我跟從殺豬賣酒的人么!”又有人問:“當今天下,誰是最有學問的人?”禰衡回答:“大才有孔文舉,小才有楊祖德。”楊祖德就是當時十分聞名的智者,他也叫楊修,禰衡只將他看成小才,可見他的高傲。孔文舉就是孔融,正是禰衡的老師和忘年交,禰衡將他視為大才,可見他對孔融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