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初僅是個窮地區 為什么能反超六國?
春秋戰國,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其中許多故事,都能為今天提供參考。
有這樣一個國家,套用今天的話說:它發跡于老少邊窮地區,建國初期人口少、底子薄,資源貧瘠,政治文化落后,人民素質普遍較低,還常受外族侵略。
這,就是當時處于西北邊陲的秦國。然而,在其后短短一百年間,秦國通過變法圖強,迅速超越中原各國,一躍成為政治、軍事、經濟強國,令人們震驚和贊嘆!它依次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為天下一統的新霸主。
這是一種什么速度?秦國速度。
要知道,從秦國商鞅變法(公元前 356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 221年),只用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相對于周王朝八百年歷史、齊晉等國三四百年歷史的老資格來說,秦國只是一個年輕小伙子。
但事實就是如此,它華麗麗地崛起了。
這“秦國奇跡”的奧妙究竟在哪里?
為何它能后來居上?
秦,是后世談不盡的話題。無論是在歷代的史書文字里,或是考古挖掘的實物場景中,我們都能得到這樣的印證:秦軍戰斗力極強,它的軍隊紀律嚴明,士兵驍勇善戰,所向披靡。
當時的人們就評價秦國“秦,虎狼也”。在《戰國策》中,有這樣震撼的描述:崤山以東的六國的士兵,參戰時都全副武裝,穿著鎧甲、戴著帽胄。但是,秦國士兵比六國士兵都更勇猛,他們通通赤膊上陣,不做任何保護措施,他們橫沖直撞,殺紅了眼,左手拎著血淋淋的人頭,右手夾著生擒而來的俘虜,還在不停地追殺敵軍(“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秦軍的驍勇善戰,為世人所公認。
后世人們往往把秦國的強大歸因于某些具體因素,比如:使用了遠距離射殺武器“弩”、青銅劍的制造技術好、馬匹精良等。誠然,這些因素能夠決定單場戰斗的勝負,但秦軍逢戰必勝,所向披靡,其原因僅僅只在軍事嗎?
軍事,只是表象,是政治的延伸。
而政治,亦只是另一個表象。
這背后,實質上是制度的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誰能打,誰就是大佬。
秦國一直都在做小弟,守著自己那點可憐的土地,龜縮在西北角。
所謂“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很長一段時間里,秦國的形勢很不樂觀,如果我們沿著北、東、南三個方向畫一個半圓,就會發現,在秦國的周邊,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C形包圍圈”,將這個國家嚴嚴實實封鎖起來。
魏國、趙國、楚國,周邊很多國家都在挑釁它,制造各種事端。面對各種挑釁,秦國就是硬不起來,幸運的是,秦國老百姓都能理解領導人的苦衷,他們說:“我們秦王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問題是,這盤棋下了好幾代人,從爺爺輩到孫子輩,似乎車馬炮還憋在老巢里不得出來。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國家就不能發展!”站在函谷關的城墻上,秦孝公向近臣吐露心聲。
作為秦國的第三十一位君主,秦孝公想帶領秦國走向富強。
可是,改革該如何進行呢?對于一個沒有任何比較優勢的后發國家來說,一切都只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經驗可循。
時間不等人。
此時,各國都已經啟動改革了,而且卓有成效,請看:
魏國率先改革,領先了秦國五十多年,“李悝變法”讓魏國一躍成為強國,侵吞秦國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將秦國逼入關中,使得“秦兵不敢東向”。
楚國也開始了改革,領先了秦國三十多年,“吳起變法”,辟地千里,帶甲百萬,“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南方的大片土地歸入楚國勢力范圍。
韓國,法家名士申不害也引領變法,“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制造出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攻擊性能極高,“天下之寶劍韓為眾”。
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富之國,最早稱霸中原,國內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讓各國羨慕不已。
……
當各國都在爭相改革、取得一次次巨大的經濟、政治、軍事成就時,西北邊陲的秦國該怎么辦呢?
年輕的秦孝公登基伊始,便召開會議,加速改革,實現富國強國的愿望。當然,在秦孝公的心里,本國人才匱乏,他只能寄希望于國外人士。
當時各國間,人才流動頻繁,奇士高人都自薦于王公貴族,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商鞅就這樣上場了。開始的秦國的逆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