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角色的現實來源 沙僧是吃瓜群眾
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雖然是一部神話小說,但其內容很多都在影射當時的現實,這也是《西游記》在四大名著中最受朝廷嚴禁的原因所在。下面本鬼人就跟大家講一講。
《西游記》中天庭的神仙諸佛影射的是現實中的朝廷中央的顯貴大官,玉皇大帝就來源于現實中的皇帝。而小說中滿天神佛個個貪財好利、色厲荏苒、草菅人命、計較個人得失,明朝中后期的朝廷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類神仙雖然有點法力和寶貝,但在小說中基本就是除了凡人誰都怕的主。有不少山神土地之類的神仙甚至還要給妖怪干活,而孫大圣見他們也基本沒有客氣話。其實這就是當時明朝中下層官員的代表,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基層的問題。
妖魔鬼怪代表的就是強盜土匪、地痞惡霸和江湖騙子等等社會黑惡勢力。而絕大部分的妖魔鬼怪都有天上的神仙做后臺,這也是對明朝中后期社會現實的諷刺。
沙僧其實代表的就是中國那些沉默者。這些人膽小怕事,但又特怕吃虧,平時少言寡語,但冷不丁就做點出格的事。不可恨,但是有點討厭。(注:這說的是小說中的沙和尚,不是經典電視劇里的)
豬本來就是小民生活的代表牲畜,而九齒釘耙則是農具。豬八戒好吃懶做,無利不起早,貪財好色又很會過普通的小日子。這都說明豬八戒其實當時中國小民的形象代表,這也是他能給大部分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僧衣脫下來,唐僧就是一個傳統標準的文弱書生,代表是傳統的理學思想。而唐僧與孫悟空的矛盾其實是一種傳統理學與新興思想的矛盾,因此從小說中的描寫來分析,很難說唐僧與孫悟空的矛盾到底是誰對誰錯……
孫大圣代表的則是當時社會出現新型思潮。對佛教來說,孫悟空像是禪宗;對道教來說,孫悟空像是全真;對儒家來說,孫悟空像是心學。是在中國明朝后期啟蒙思想影響下創造出的、無可比擬的文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