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如何虛心納諫?將武將進獻美女遣散出宮
宋仁宗慶歷年間,諫官王素聽朝內外有人謠傳說,武將王德用向皇帝進獻了幾個美女,竟然被宋仁宗“笑納”。王素也不去調查核實,立即在朝會上就此事批評宋仁宗耽于美色。宋仁宗頗不高興地說:“這是內宮的事情,你從何得知?”王素說:“我是諫官,規諫乃職責所在,哪怕是對于風聞之事,也可知無不言。陛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必追問從何得知呢?”宋仁宗聽后,呵呵一笑說:“確有其事,幾位美女在朕左右,頗為親近,難道有什么問題嗎?”王素急忙回答說:“倘若疏遠,倒也無妨。我之所以提出此事,正是擔心陛下與她們過于親近啊。”宋仁宗聽了王素的話,忽然有所醒悟,吩咐近侍,對王德用進獻的美女,每人打發300貫錢,立刻把她們遣散出宮。晏建懷
可以看出,王素規諫皇帝,不過是道聽途說的謠言罷了,王素既不核實,又不隱諱,還直截了當向皇帝提出批評,要求糾正,難道王素膽大包天?其實,并非王素的膽子就真的那么大,王素這么做,不過是執行了宋朝的一項監察制度——“風聞言事”制度而已。宋朝為廣開言路,實現規諫皇帝、糾察百官的目的,吸收了歷代優秀的監察制度,允許言官“風聞言事”。正如王安石所說:“許風聞言事者,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言之必實。若他人言不實,即得誣告及上書詐不實之罪。諫官、御史則雖失實,亦不加罪,此是許風聞言事?!彼艘幹G或彈劾,不實者將獲罪;而言官即使失實,也不追責,不用擔心秋后算賬。言官沒有后顧之憂,他們的批評、意見便如雪片一樣飛向了皇帝的案頭,謠言在這種時候由民間進入了廟堂,由耳語變成了文字,既能“正人主”,又能“繩百僚”,上上下下聞之色變。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民間紛傳宮中重金“雇傭奶媽”。左諫議大夫劉安世奇怪了,皇帝才14歲,還未娶皇后,雇奶媽做什么?他猜想可能是以雇奶媽之名,行搜美女之實,便上了一道奏章,并在朝會上對“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和宋哲宗說:“陛下正當年少,沒有娶后卻親近女色,這是天下不幸。希望太后保佑陛下身體,為祖宗社稷著想,清閑之余,引導陛下多研讀經史,讓博學的大臣教他古今治亂要義,努力增加學問,不要沉迷輕浮之好?!币环捳f得宋哲宗慚愧地低下了頭。高太后見狀,趕緊打圓場說:“這是謠言,這是謠言,不要輕信謠言?!北M管此番對皇帝的規諫被高太后暫時圓了過去,但對于言官提出的意見,作為當權者的高太后,依然不能等閑視之。第二天,高太后便把宰相呂大防找來,希望他做做劉安世的工作,讓他別再拿謠言說事了。誰知,呂大防卻以“宰相不能私見言官”為由,搪塞了過去。無奈之下,高太后只好在自己和孫皇帝身上糾錯,從此,宮中再也沒發生過“雇傭奶媽”的荒唐事了。
蘇東坡曾經向宋神宗上過一書,其中有幾句話談到了這種監察制度,大意是說:“祖宗委任諫官御史,從未因他們說話不當而給予重處??v然偶有薄責,隨即也會越級提升。允許他們風聞言事,而不必在規諫皇帝、彈劾大臣時察言觀色。往往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這一段話,基本代表了宋代“風聞言事”制度的特點和效果,既然皇帝和宰相都能認錯追責,其余百官自不待言。倘要別人不信謠、不傳謠,唯有謹言慎行,勤政廉潔。
所以,謠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良好的制度。試想,朝廷專門祿養一批官員,以挑剔皇帝和百官的毛病為職業,挑剔越多,業績越好,而且無須擔心打擊報復,這種架構下,誰還敢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