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高檔口香用品 產自印度音譯作“烏爹泥”
最近聊起中國往昔去口氣、香齒舌的“口香”用品,閨友拋給我一首元人喬吉的作品,把彼時的高檔貨“鳳香餅”描繪得頗為清楚,特別有趣。
喬吉的這首《雙調·賣花聲》題為《香茶》,曲辭為:“細研片腦梅花粉,新剝珍珠豆蔻仁,依方修合鳳團春。醉魂清爽,舌尖香嫩,這孩兒那些風韻。”說“香茶”這種東西使用了高檔的梅花片龍腦粉與豆蔻仁,按照配方與其他配料調和,制成“鳳團”茶餅一樣的小餅。醉后掰一小塊含在嘴里,唇齒生香,尤其是“孩兒茶”滋味獨特。須注意,“這孩兒那些風韻”一句里的“孩兒”不是指人,而是“孩兒茶”,一種在元代進入日常生活的海外產品。
元人陸厚有一首《劉仁卿求孩兒茶詩》,正堪與喬吉的小令互相對證:“不意蠻獠有別種,名味迥然異中國。方今泰和通輸時,風俗土物信不齊。有茶磊磈類瑿玉,其名譯曰烏爹泥。海賈載歸不識用,豈知知者謀必中。精研熟和勻腦麝,團團印出云間鳳。含者嚼雪通心胸,時復唾地如血紅。解愁醒酒有佳趣,生津止咳有奇功。”(引自陳高華《孩兒茶小考》)。
孩兒茶是印度、緬甸等地的出產,為兒茶樹的樹汁的凝結物,音譯作“烏爹泥”,因為成品形態像茶塊,所以人們更習慣呼為“孩兒茶”。
陸厚詩介紹得明白,孩兒茶輸入中國之后,會精研成粉,再與龍腦、麝香等一起調和在一起,并且用木模制成帶有花紋的小圓餅,餅面上還印有云紋與鳳紋。功用則是讓消費者含在嘴里,能夠提神、醒酒以及生津止咳,嚼后的渣滓唾到地上,則呈血紅色。
實際上,元人編刊的生活用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諸品茶”中即列有“制孩兒香茶”之法,大致是將糯米煮成稠粥后捶爛,然后絞出濃汁,同時,孩兒茶、白豆蔻仁、甘草、沉香、寒水石、蓽澄茄、麝香、川百藥煎、梅花片龍腦分別加工成細末,再一起兌入濃糯米漿汁內,然后把這和成的粘團在搗衣石上反復捶打,要打上三五千下,所以成品也名“千槌膏”。最后用小花模翻脫成多個小花餅,掛在透風的地方曬干,便可儲存在罐內,自家使用或進入商貿環節了。
很顯然,“制孩兒香茶”與喬吉、陸厚所述完全吻合,讓我們清楚掌握到元代高檔口香用品的情況。在當時,千槌膏更流行的名字為“香茶”,其中制作精美、印有云鳳紋的一類則美稱“鳳香餅”。
明清時,香茶一直是主要的口香用品之一,明人宋詡《竹嶼山房雜部》記載了與《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大致相同的制作方法,不過添加了六安芽茶,成品則稱“香茶餅”。按照添加香料的不同,還出現了“香茶木樨(桂花)餅兒”(《金瓶梅詞話》)、“茉莉香茶”(《梼杌閑評》)等細分,有意思的是,大概因為福建在明代有外貿港口,同時盛產茉莉,因此竟以“福建香茶餅”為知名產品,明代醫家張介賓《景岳全書》談到“口臭”問題時就提到,“福建香茶餅”“亦可暫解其穢”。“鳳香餅”這一精品也始終在出產,《金瓶梅詞話》中便提到“口里噙著”風(鳳)香餅兒或鳳香蜜餅。
到了清代,李漁亦在《閑情偶寄》中力薦香茶的好處,他說,每天只需從香茶餅上掰下指頭大的一小塊,再分剝成數片,飯后或睡前各含上一小片,就足以“滿吻皆香”。傳統口香制品遵循中醫傳統,在清爽口氣的同時還帶有強體保健、調理身心的功能,香茶餅便是“常噙化,清心化氣”(《竹嶼山房雜部》),其主料孩兒茶則有生津止咳等效果。那么,在今天,是否能夠將孩兒茶重新運用到口香糖、爽口水的制作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