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的古人洗澡洗出的那些事令人臉紅
現(xiàn)代人洗澡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洗發(fā)水與肥皂,洗澡成了隨心所欲消遣休閑的一種娛樂活動,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洗澡的呢?
古人把洗澡稱為沐浴,按當時甲骨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而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里。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發(fā)的意思,浴則是洗身子之意。
西班牙媒體前幾天公布了關(guān)于洗澡次數(shù)的全球調(diào)查,各國的衛(wèi)生習慣差異“令人憂慮”,中國是最“不愛洗澡”的國家之一。
實際上,在整條歷史長河中看,不常洗澡的人們最主要的理由恐怕還是氣候適宜,不需要頻繁洗澡,以及能源、水源等客觀限制。
關(guān)乎禮儀——祀神祭祖前沐浴凈身
早在一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一些洗臉、洗澡的文字。這是目前我國古代最早的關(guān)于沐浴的記載。
在商代的王墓中還出土了盥洗用具。當時沐浴是一種禮儀,跟祭祀有關(guān)。
西周時期的沐浴禮儀逐漸成為定制,沐浴并不是單純的潔凈身體,更重要的是被視為隆重禮儀的先奏,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表示內(nèi)心潔凈虔誠。
在等級比較森嚴、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封建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古代洗澡不僅僅是祛除身體上的污垢,更是洗凈心靈的污垢。
洗澡過程——復雜嚴謹,科學有序
至于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規(guī)定的,并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洗就洗。
要準備兩條毛巾,細的擦上身,粗的則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點東西以暖胃口。從這個過程看來,顯得科學而有序。
要每五天燒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臉上臟了,也要用淘米水為父母洗干凈,如果是腳臟了,則還是用溫水洗干凈。
如果有客人來訪,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頭一次,五天洗澡一次的環(huán)境,這樣才顯得尊重。
沐浴習俗——洗完還可品茶食果
宋代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公共浴池逐漸發(fā)展成了商業(yè)性的沐浴行業(yè)。浴堂行業(yè)被稱為“香水行”。
這個行業(yè)到了元朝發(fā)展更為迅速。因為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習俗,所以當時還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浴。
明清時期,揚州富商云集,休閑享樂的飲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當發(fā)達。在這些浴室里,除了有人給搓背修腳以外,沐浴完畢之后還可以品茶,食用時鮮果品,十分愜意。
場所講究——浴堂多會引用溫泉水
在某些情況下會有很多人一起洗澡,因此就產(chǎn)生了人工浴池。
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部分都修建于皇宮和寺院,因為那里的人比較多。
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浴池的建造也與佛教緊密相連。
當時的浴堂仍然都是引溫泉水。說起溫泉,不得不提到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的華清池。從周到唐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的行宮別院,大興土木建造溫泉宮殿。白居易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不禁使人遙想當年楊玉環(huán)出浴時“侍兒扶起嬌無力”的媚態(tài)。
洗澡假期——休沐
漢代出現(xiàn)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后,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
漢代時期,政府還有專門為洗澡而設(shè)定的假日,時隔五日一假,這天所有的官員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連洗澡都有假期,加班狗們要哭啦!
用具演變——從泥土到傳統(tǒng)香皂
泥土——最原始、最自然
用泥土洗澡?確定不會越洗越臟?但這確實是原始先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洗滌用品。
他們在洗滌中發(fā)現(xiàn)用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清水洗,比單純用清水要干凈,于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即使現(xiàn)在,我們也用搓泥土來去除汽油等油污呢。
淘米水——古代高級洗滌用品
在魏晉之前,人們洗澡大多用米湯和面湯清除油垢。
淘米水是高級的洗滌用品,一般百姓可用不起。
再普通不過的淘米水,在古代為何會“高貴”起來?原來,在谷物并不富足的古代,普通人家連米都吃不起,用淘米水洗澡自然成了一種奢侈。
皂莢——時間最長的洗浴用品
用不起淘米水,古人又尋找到了廉價的皂莢。
皂莢,是中國特有的皂莢樹所結(jié)出的果實,含有的胰皂質(zhì)有極強的去污能力,可用來洗澡洗頭,甚至洗衣服。
宋代以后出現(xiàn)了添加香料的皂莢——“香皂”,這可是一種頗為講究的洗沐用品,上層貴族甚至后宮佳麗們洗浴時都用。
皂莢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到清末西方的香皂傳入之前,中國本土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香皂一直沿用宋朝的配方,在一些明清小說中,都會描述有錢人家使用傳統(tǒng)香皂的情景。
一直到今天,偏遠農(nóng)村中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艾葉——殺菌止癢的洗滌用品
采艾煎湯沐浴,可是傳承千年的沐浴健膚之法,更是端午的重要習俗。端午節(jié)有家家戶戶掛艾草的習俗。
艾葉洗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就記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葉的藥用價值。
艾葉具有天然祛濕、疏風止癢、殺菌止癢去濕疹的效果。古人很早就開始用艾葉泡澡,一來去污凈身,二來殺菌消毒,三來防蟲驅(qū)邪。至今江南地方的風俗,要為新生的嬰兒洗一個月的艾葉澡;產(chǎn)婦也用來清洗下身,預防婦科病。
西方歷史——發(fā)展中也有奇葩故事
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公共浴室伴隨著體育訓練而出現(xiàn),羅馬的澡堂子更是聞名遐邇。基督教徒從皈依開始就要舉行“凈身浴”的儀式,這種宗教禮儀一直延續(xù)到了公元8世紀左右,之后被額頭灑圣水所替代。
11世紀開始的公共浴室里不僅有大浴池,還有蒸汽浴室。沐浴后可在專門的房間休息,里面有床有被子,甚至有葡萄酒和飲品。由于這些條件,蒸汽浴室常常被當作幽會的場所。
看著這些,是不是覺得古人想靜靜洗個澡,真的好累?不過,古人這么辛苦都要洗澡,而你還有什么邋遢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