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癡情皇后 因擔心夫君而哭瞎眼睛哭癱雙腿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一個情字,讓世間多少男女為之陶醉,為之瘋狂,也為之困擾。從小鹿撞胸的萌動,到兩情相悅的歡暢;從輾轉(zhuǎn)不眠的迷茫,到心如刀割的無助……情,簡簡單單一個字,卻包涵了世間種種。“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情無處不在,卻又似無處安置。它可以在空間無限度的蔓延,彌散在大自然的任何一個角落。又會在心靈的某處沉積變濃,擁擠到化解不開。讓人如癡如醉,讓人似傻如狂,憑添幾許歡喜和憂愁。
歷史走過5000年,期間向來不缺癡情種。大到皇宮之內(nèi),小到萬家燈火,試問世間何處能無情!相較男人,女人的癡情,則又增加了幾分柔美和凄涼。多少癡情的女人,營造了無數(shù)個感人的瞬間,演繹了無數(shù)個讓人心痛的故事。但要說到歷史上最癡情的女人,在路衛(wèi)兵看來,唯明英宗的皇后錢氏莫屬。我們可以舒緩一下思緒,試著穿越時空,追回到500多年前,目睹一下那場令人噓嘆的土木堡之變。這場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金戈鐵馬的政治爭斗。在它背后,還隱藏著一段讓人心碎的癡情往事。
情之所至,傷心總是難免的,而情深情淺,傷心程度也不一樣。史上或許還沒有哪一個女人,能做到像錢皇后這樣的傷心欲絕。據(jù)《明史》記載,聽說老公被瓦剌軍擄去,錢皇后“夜哀泣吁天”,可以想象,在寧靜的夜晚,呼天而告,哭聲如雷,是怎樣一副撼人心魄的場景。而錢皇后“倦即臥地,損一股”,由于長期蜷跪在地,一條腿就此殘廢,癡情到自虐自殘,讓人為之動容。不僅如此,錢皇后日日哭號,夜夜垂淚,還“復損一目”,一只眼睛也給哭瞎了。情深至此,令人震顫。一邊是戰(zhàn)場的兵戈鐵馬,詮釋生命的無常;一邊是后宮的相思淚盡,演繹蝕骨的深情,生命與真情無奈的碰撞,同時達到了極限。
情是感人的,也是感性的,真情拒絕任何雜質(zhì)。在路衛(wèi)兵看來,人世間,或許也只有真情,是不需要要任何理由、任何修飾的。情也是相互的,情與情相互交融、碰撞,才能迸射出真愛的火花。也只有雙方情感的不斷累加,才會讓愛得到無限的升華,達到真愛的極致。可以肯定,錢皇后如果只是一頭熱的單相思,情感絕然不會釋放的如此徹底。英宗對錢皇后的感情到底怎樣的好,我沒有搜集到相關(guān)的資料。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一下英宗這個人,或許答案就在其中。
首先說,英宗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很成功的皇帝。他的治政功績,或許只體現(xiàn)在他的仁義上。而他的仁,則又體現(xiàn)在對百姓的寬厚,對下屬的仁慈上。他多次下詔減賦賑災,體恤民情,致使“海內(nèi)富庶,朝野清晏”,是對百姓的仁;他“罷宮妃殉葬”制度,是對臣子的仁。這些仁政措施,也充分體現(xiàn)出英宗人性上的良善,可以說,英宗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的皇帝。
不單如此,英宗還是位很有血性的皇帝。且不管勝敗如何,土木堡之戰(zhàn),他敢于御駕親征,首先就證明了他的錚錚鐵骨和血性氣節(jié),我們完全可以可以想見,雄姿英發(fā)的英宗皇帝當時是如何的風采照人。世人多嫌英宗魯莽,在路衛(wèi)兵看來,是大錯而特錯了,不御駕親征未必就會打贏不是?你可以說英宗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但絕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單就只一點,就值得后人敬佩。
土木堡之變的原因,人們多歸結(jié)在宦官王振身上。說“瓦剌貢使三千人,賞不如例,遂構(gòu)釁”,瓦剌對王振負責的賞賜一事不滿而開戰(zhàn),很可笑。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絕不會在乎主子賞賜的多少,那不過是蓄謀已久的迸發(fā)罷了。明朝的宦官專權(quán),“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賢”,而王振之寵,便是得益英宗。英宗打破了朱元璋“內(nèi)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遺訓,開創(chuàng)了寵信宦官的先河。但此事不能怪在英宗一個人頭上,從英宗的父親神宗開始,便“設內(nèi)書堂,選小內(nèi)侍”,放松了對宦官的警惕,王振才得以做英宗伴讀。
人們對宦官的誤國往往深惡痛絕,這在感情上可以理解。但是,皇宮內(nèi)的爭權(quán)奪勢本就司空見慣,不能以錯對論之。英宗和王振自小相伴,感情自然甚篤,英宗“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也在情理之中。彼時的英宗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擱現(xiàn)在,也就是個初中生,你讓他深諳權(quán)謀之術(shù),要求未免太高。況且,作為宦官的王振,未必就想著把國家搞亂,讓蒙古人把英宗擄去,那樣對他也沒好處不是?我不想討論明朝敗亡的原因,那屬于政治范疇,我只是想說,寵信王振,也是英宗重情的一個自然表現(xiàn)。政治沒有對錯,情也一樣沒有對錯。
可以說,除去皇帝的外衣,英宗更像一個普通的人,他仁慈、善良,他有血性、有情感,是一個值得珍惜、值得深愛的男人。或許,他唯一的錯誤,就是不該生在帝王之家。還有個典型的例證,錢氏一直沒有生育,這本是后宮大忌,然而英宗沒有疏遠錢氏,當是這種真情的最好詮釋。如此重情重義的男人,絕不會對錢皇后薄情寡義。
更為難能可貴的,錢皇后與英宗的情里,不摻雜任何的利益與爭斗。英宗曾因“憫后族單微,欲侯之”,考慮錢氏出身寒微,想給她娘家封侯,結(jié)果“后輒遜謝”,婉言拒絕了。在所有外戚之中,只有“后家獨無封”,這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不受權(quán)勢勾連,不受利益擺布,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感,才是至真至純的情感。所以錢氏哭的傷心,哭的執(zhí)著,哭的痛快。她在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自己的真情。
“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錢皇后的真情,在英宗歸來后,化作了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則又是情的另外一種更高境界。英宗的弟弟景泰帝怕英宗重奪皇位,便將其幽禁在南宮,英宗當時處境之艱難,心情之郁悶可想而知。然而已是殘廢之身的錢氏,對他卻更是照顧有加,不離不棄,“曲為慰解”。昔日后宮的繁華已是蕩然無存,只有一個身心都曾遭受巨創(chuàng)的女人相伴,去寬慰他,開導他,想方設法讓他開心,這種愛才是永恒的愛,才是偉大的愛。
錢氏一哭,也許有人會將她的動機和規(guī)格,無限度的拔高、夸大,可以說她為國家而哭,為社稷存亡而哭,這是投機者慣用的伎倆,將人物臉譜般的模式化,就會忽視真情所在,是對人性的一種褻瀆。其實,大可不必做的那么乖巧。“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在路衛(wèi)兵看來,錢氏之哭,就是為了英宗,為了自己的男人,為了自己的真情而哭,這就已經(jīng)足夠了!情感的宣泄本就是對愛情的一種執(zhí)著,值得我們?nèi)魏我粋€人肅然起敬。英宗臨終前,交代后事時說,“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當是這場情感的另一方,對這段感情所做出的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