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廢舊歷學校春節不放假 學生不滿發牢騷
民國二十年(1931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了《修正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規程》,對學校的假期做了規定:
“暑假,專科以上學校以七十日為限(起六月二十三日訖八月二十四日)、中等學校以五十六日為限(起六月三十日訖八月二十四日)、小學以五十日為限(起七月五日訖八月二十一日)。寒假,各級學校一律定為十四日(起一月十八日訖一月三十一日)?!?/p>
規程規定將寒假統一定在了1月18日到1月31日。粗看起來,并沒什么問題,但廣大學子卻紛紛抱怨。因為春節是個陰歷節日,每年在陽歷上的日期行蹤不定。這樣規定寒假假期,就很難保證春節的時候正好放寒假。
那時候有個期刊叫《學校生活》,該刊1934年某期登了一篇有趣的小詩說:“今天是廢歷的‘The New Years day’,在家耍子多Happy!但是‘上司’仍舊叫我們在學校Study,想起來,真是多么的Sorry?!边@首小詩,是幾個中學生游戲之筆。
1934年的春節是2月14日,即“廢歷元旦”,按規程規定各校早已開學。這一天,在學校上課的學子心不在焉,牢騷滿腹。
中學生叫苦,大學生也不滿。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記載了他1932年到1934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的生活。1934年春節這一天,季羨林在日記寫道:“今天學校里照常上課。”我猜他寫下這句話時,心情肯定是沮喪的。
因為在前一天的日記中,他表達了對過年的無限懷念:“明天是舊歷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覺得我還有一腦袋封建觀念。對于過年,我始終擁護,尤其是舊歷年,因為這使我回憶到童年時美麗有詩意的過年的生活?!?/p>
類似記載,在新近出版的考古學家夏鼐的《夏鼐日記》中,也有不少。
當然,教育部門也并非完全不近人情,有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對寒假進行調整。如1938年北京市教育局向市政公署遞交了一份修改寒假日期的申請說:“二月一日已屆夏歷十二月中旬,且距規程規定之春節假期甚近。外地學生及教員在假期歸家者事實上似難如期到齊?!币虼松暾垖?939年的寒假改為2月17日至3月5日,以便將春節包含在內。
但這樣的申請,并不是每年都能通過的。1935年的春節是2月4日,按規程規定已經開學四天。各學校申請延遲寒假,教育部沒批準。一位教育界人士悲觀地預測,過年那幾天學校肯定是“校鐘仍咚咚,教室則空空”,不會有幾個人來上課。
民國的寒假如此“坑爹”,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不無關系。1912年1月1日,民國肇建,宣布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但此后十幾年,民眾狃于舊習,舊歷難以盡廢。特別是陰歷大年,民眾更難舍棄。
結果是,政府提倡陽歷元旦,老百姓過著陰歷大年,所謂“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民國政府也只能順應風俗,不加禁止。陰歷大年往往還會放年假,讓大家回家過年。
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統一,政府定鼎南京,宣布“訓政”開始。1929年,全國一派火熱氣象,新政府躊躇滿志,宣布全國使用“國歷”,廢止陰歷。從此,陰歷被稱為“廢歷”。
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規定嚴禁印制陰歷日歷、月份牌,報刊印刷、賬務往來只能使用“國歷”等,試圖從各方面清除舊歷的影響?!斑^年”作為舊歷的標志,自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打壓。
政府還規定“廢歷”新年不許放假,傳統過年的祭祖、拜年、貼春聯等習俗,一律移到新歷元旦舉行。有人甚至喊出了“不過陽歷年就是反革命”的口號,聲勢不可謂不猛。上述《修正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規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出臺的。此規程完全無視傳統過年習俗,顢頇無理,讓師生叫苦不迭。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宣布采用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把陽歷1月1日稱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正式稱為“春節”,并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謴土巳嗣襁^年的權力。
新中國的暑假一般是七八月,正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是名符其實的“暑假”;寒假則一般在春節前后十五天左右。其關注點并不單純是“寒冷”,而是“春節”。這樣的放假方式很麻煩,因為每年都需要根據春節的具體日期安排校歷。但它順應了人民群眾過年的習俗,受到師生的歡迎。
中國臺灣地區的寒暑假制度,基本沿用民國《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期規程》,只是對寒暑假日期略有調整。規定暑假以六十日為限(起七月一日,訖八月二十九日),寒假以二十一日為限(起一月二十一日,訖二月十日)。
2010年,臺灣地區“教育部”根據測算,發現每三十年就會有約六次春節在寒假之前或之后,因此對規程進行了修改,規定“教育部”有權根據春節具體日期,對寒假日期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