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儒道之爭 因反對黃老被太后抓去喂野豬
西漢文、景之時,盡管儒學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強,但卻是黃老之學盛行并達到鼎盛的時期。一個好黃老之言的竇太后、便迫使漢武帝推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行動。同時,此時又是內道家向儒家擅變的開始。
當時,竇太后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是以“黃老”治國,與兒子漢景帝、孫子漢武帝的儒家思想發生沖突,但漢朝是個忠孝的朝代,“漢家舊典,尊崇母氏”。漢代統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認為孝是做人之本,禮之始。所以,無論兒子,還是孫子,都非常尊敬她,包括她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當時的儒術不得不屈尊“黃老”。
漢朝建立以后,以前朝為戒,積極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推行“休養生息、黃老無為”的思想,這對促進漢初經濟恢復,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竇后是“黃老”思想的堅決貫徹落實者,也是繼承發展者,主張在清靜無為的環境中恢復和發展經濟。
景帝和太子時期的劉徹,以及竇氏外戚在竇后活著時都不得不讀“黃老”的書籍,竇后親自找來“黃老”的大量書籍,讓兒子漢景帝、孫子漢武帝以及外戚們通讀。她有時要檢查他們的讀書情況,看他們是否讀懂了,是否領悟了,是否理論聯系實際了,等等。所以,漢朝當時是在獨尊“黃老”之術的政治高壓下,發展經濟的。但是,此時漢朝經歷幾十年的恢復和振興,情況已經和漢初有所不同,獨尊黃老之術顯然是不合時宜了。
有一次,轅固生與黃老學派的黃生就湯武"受命"的問題爭論于朝廷。黃生認為湯武非受命,而是堿封。轅固生認為湯武順應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是受命。景帝認為轅固生說得有理。此次爭論遂以轅因生的勝利而告終。
轅固生這次爭辯的勝利,說明占統治地位的道家跟儒家在某些問題的交鋒中已處于下風,而儒家的地位正在逐漸上升,并占有一定的優勢。它標志著儒家取代道家地位的日子即將來臨,成為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先兆。
這里有一個故事:竇后喜好老子的書,愛不釋手,經常徹夜通讀。景帝時期,竇后把博士儒生轅固生找來,問他:“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書精辟,妙不可言,先生你認為如何?”轅固生知道竇后讓他贊揚老子的思想,但轅固生不屑一顧,頗為輕視地說:“此是家人言耳。”竇后聽了大怒說:“安得司空城旦書乎?真是連豬都不如。來人,把轅固生扔到野豬圈里喂了野豬!”于是,命人將轅固生與野豬關在一起,想讓野豬咬死轅固生。景帝知道了,立即讓人拿鋒利的兵器給他。轅固生也技藝高超,見野豬向他猛撲過來,他刺出利刃,一下子就刺中野豬的心臟,把野豬刺死。竇后見轅固生沒有被野豬咬死,也沒有辦法,不再繼續加害轅固生,只是罷免了轅固生的官職。
景帝時,因為竇太后好黃老,而阻礙了許多儒生的進仕之路,也扼殺了儒家的思想。漢景帝和漢武帝都是一代有名的政治家,都不滿足于現狀,都很想有所作為,通過改革發展社會經濟。特別是在武帝統治初期,因為武帝欣賞儒家,銳意進取,大膽改革,與尊崇“黃老”的祖母竇后曾經直接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還是以竇后的勝利而告終。漢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性格極為張揚。但在早年,卻得不到大權在握的祖母的支持和認可,不得不屈服祖母竇后的權威。
竇后死后,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策略,漢武雄風的大旗才正式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