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沈從文的婚事是由張允和撮合的的嗎
張允和是民國教育家張冀牗的第二個女公子,在張氏四姐妹中排行第二,被大家稱為“二姐”,沈從文是中國近代著名作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研究家,是張氏四姐妹老三張兆和的丈夫。沈從文稱張允和為媒婆,因為張兆和沈從文的婚事基本上就是由張允和撮合的。
1932年的夏天,張兆和從中國公學畢業,回到了蘇州家里。此時,已經追求張兆和四年之久的沈從文也決定利用暑假到到蘇州九如巷看望張兆和。沈從文到張家后,張兆和不在家,看門人去叫二小姐張允和,張允和走到門口,認出是沈從文先生,便邀請沈從文進屋里等張兆和回來。沈從文以為張兆和有意躲著自己,不知所措,吞吞吐吐地說:“我走吧!”張允和說:“那么,請把您的住處留下吧。”沈從文結結巴巴地告訴了張允和他住的旅館的地址和房號。張兆和中午回來后,張允和告訴張兆和,沈從文來找過她,并勸說張兆和去見沈從文,后來在二姐的勸說下張兆和去見了沈從文,按照二姐教給的話,邀請沈從文到家中做客,在蘇州停留的一周時間里,沈從文每天都去張家做客,張允和也努力撮合張兆和與沈從文,這期間,用四年時光頑固愛著張兆和的沈從文終于打動了頑固不愛沈從文的張兆和的心。
假如不是張允和成人之美,問到沈從文的旅館地址,再勸張兆和去見沈從文,那么張兆和沈從文兩人也許會失之交臂,也就很難有沈從文和張兆和的美好姻緣了。
張允和主要作品有哪些
張允和的一生都充滿了似水柔情,她曾說過,有情的人才不會老。正是因為心中有情,所以張允和在79歲的年紀寫出了《溫柔的防浪石堤》,講述了她與周有光先生的愛情故事,文風浪漫,充滿青春氣息,《溫柔的防浪石堤》也算是張允和主要作品之一。當然除了《溫柔的防浪石堤》之外,張允和主要作品還有雜志《水》,書籍《最后的閨秀》、《多情人不老》和《昆曲日記》。
雜志《水》不只是張允和主要作品,而且是張允和與自己的三位姐妹一起策劃開辦的家庭刊物,雜志《水》的魅力很大,以至于張允和的六位兄弟也參與到《水》的編寫和出版當中。
如果說《溫柔的防浪石堤》是最浪漫的作品,那么張允和的《最后的閨秀》就是最具深情的作品,書中記錄里父母的慈愛,兄弟姐妹的友愛,和夫妻間的相互疼愛,書中滿滿是追憶與珍惜。
《多情人不老》是張允和與丈夫周有光合著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排版很是別致,書的正反面互為封面,張允和的文章向左翻橫排,周有光的文章則需向右翻,是豎排的。兩人都飽讀詩書,才華斐然,各成文章,各自記錄的人與事都頗具韻味。
《昆曲日記》是名副其實的張允和主要作品,因為張允和是專門研究昆曲的藝術家。在《昆曲日記》中記錄的妙趣橫生的曲謎不勝枚舉,真實可考的各領域昆曲大事具有很高研究價值,這本書是珍貴的昆曲史料。
張兆和的主要作品與她的人生起伏息息相關,同時又有韻味和文化內涵,值得細細品讀。
張允和的母親是誰
張允和,是民國時期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第二個女公子,與其她姐妹張元和、張兆和、張充和一起被稱為張氏四姐妹,張氏四姐妹的母親叫陸英,陸英是一個昆曲愛好者,也是一位昆曲研究家,四姐妹深受母親的影響,都鐘愛于昆曲,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張允和的母親陸英。
陸英出生于揚州一個大戶人家,比張冀牗年長四歲,非常美麗,1906年,張冀牗十七歲時,與大家閨秀陸英成親,陸英的娘家為女兒花了十年的時間準備嫁妝,送親的嫁妝隊伍在合肥城中綿延了十條街。
陸英聰明能干,又忠厚善良,與張冀牗生育了四個女兒、五個兒子,家中近四十口人一起生活,陸英把這個大家庭打理得地井井有條,婆婆去世后,1917年,陸英隨丈夫、孩子們一起遷居蘇州。
陸英要管家務,要管田租賬目,無暇照顧兒女。孩子斷奶后,就由保姆照顧,陸英充分發揮每個保姆的特長。朱保姆對孩子管教嚴格,陸英便讓她每天早上收拾自己的內室,幫她梳妝打扮,有時也對她說些心事。照顧允和的保姆擅長烹飪,便被安排負責早餐。還有聰明的高保姆,能記住數量眾多的張家親友們的生日以及重要日子,從不出錯,借著她驚人的記憶力,陸英永遠禮數周到,樣樣事處理得合理妥帖。陸英重視讓每個孩子讀書,并且發動家中所有的保姆都要學習認字、讀書。
張允和的母親陸英于1921年去世,死于拔牙而引起的感染,陸英臨終前將剩下數目甚巨的嫁妝還給了娘家,把孩子們的保姆叫到身邊,給她們每人200塊大洋,要她們好好照顧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