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怎么了——春天頭暈惡心
春節過后,冬天的腳步越走越遠,萬物復蘇,春日漸漸蘇醒,很多人都期待春來的來臨,但是有一群人他們在春天會有頭暈惡心的現象。很多人為這可能是春天特有的春困。事實真的是這樣么,答案先不告訴大家,請大家跟隨我們的腳步,來一起解讀春天頭暈惡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春天這種濕潤的天氣,很容易滋生細菌的,特別是這個季節的濕度特別高,很容易引起頭暈、惡心現象的發生,我們的身體即將受到挑戰了,很多體質差的人就很容易患上季節病的。
不過,這種濕漉漉的環境,對于我們的身體養生就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福建省藥膳研究會會長葉錦先教授就提醒大家:《黃帝內經》謂之“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這一時節,若雨水過多,濕氣過盛,不僅渾身會有沉重感,濕邪還易困擾脾胃,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所以,在這一時期,一定要注意對脾胃的養護,健脾利濕。
說起來,春天固然有明媚的無邊春色,但很多人最煩的也是濕氣最重的春天,咸濕、陰濕、寒濕……各種濕氣都讓人周身不舒坦。幸好藥膳能調理,不打針不吃藥。本周,大家不妨跟隨葉錦先教授一起喝碗春天的湯,煲粥、泡酒……也許這就是春天里最好的“祛濕大法”了。
“濕”是怎么回事?
春天氣壓經常偏低,呼吸不太舒暢,身體的氧氣供應便不足,因而感到頭暈、疲倦、精神不振。缺氧也會導致血液流通受阻,四肢得不到血液的供養,就會酸痛麻痹。此外,潮濕的空氣黏住毛孔,令水分無法經毛孔散發,以致停留在體內,令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于人體有七成是水分,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于“濕”的狀態,癥狀是四肢沉重、脾胃不和等諸多不適。
“雖說立春意味著春的氣息來臨,但在福州,則多在立春后至驚蟄前是最寒冷的日子,寒潮多襲、春雨連綿,人體常受風寒之邪,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此時痹痛更甚,所以要祛濕。”葉錦先老中醫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濕”字。怎樣才知道你有沒有“濕”的狀態呢?一個人若“濕重”,表現為倦怠、手重腳重、食欲下降,嚴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據他分析,形成濕底的原因。
祛濕佳品
祛濕類食物有促進水濕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療濕癥。葉錦先教授列出以下多種食材藥材及其功效,大家可以對癥搭配選用。
1.南瓜:補脾利水,解毒殺蟲。宜于脾虛食少腹脹。
2.鯉魚:利水消腫,下氣,通乳。宜于脾虛水停于胃,寒濕泄瀉。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寧心安神。宜于脾虛水停于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
4.薺菜: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平肝降壓。宜于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血熱吐血、便血。
5.金針菜(黃花菜):清熱利濕,解毒,通乳。宜于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虛寒癥忌食。
6.萵苣:清熱利尿,通乳。忌與金針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于濕熱泄瀉。虛寒泄瀉者忌食。
8.鯽魚:補脾利水。宜于脾虛水停于胃,脾虛泄瀉。不宜油炸,不宜與薺菜同食。
9.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于濕熱泄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于濕熱泄瀉。
11.小麥:補氣益力,除濕止瀉。宜于脾虛泄瀉,濕盛泄瀉。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虛寒癥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于脾虛水停于胃,脾虛泄瀉,寒濕泄瀉。
13.玉米: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于脾虛泄瀉,濕熱泄瀉。
14.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泄,安胎。宜于氣滯濕阻,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腹脹痛,寒濕泄瀉。不宜久煮。
15.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于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欲不振,嘔吐。熱癥、陰虛癥忌食,不宜久煮。
有很多的方式能夠解決春天頭暈惡心這樣的情況,以上的這些方式是我們搜集到的一些有用的方式,很多人都通過上面的方法解決春天頭暈惡心的情況,因此隆重的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選擇一個適合的方式來驅逐這樣的頭暈惡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