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的術后處理
做完手術的病人,一般醫生都會囑咐家屬要注意術后的一些注意事項,同時也在囑咐病人不要把傷口給感染到了!有關于全髖關節置換的問題大家對此了解多少呢?不了解的話沒有關系,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其相關詳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好的了全髖關節置換的術后處理。
全髖關節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過去二者均用金屬,實踐癥明并發癥多,現已不用。目前國內外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髖臼,低強度模量金屬制成的人工股骨頭。人工全髖關節的類型和設計較多,主要是股骨頭的直徑和與骨固定的髖臼面的設計。
全髖關節置換的術后處理
1.術后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外旋、輕度屈曲位。睡覺時梯形枕夾在雙下肢間固定3-6月。
2.術后24小時預防應用抗生素,如傷口、體溫無感染征象,24小時后可停用抗生素。如有情況應繼續使用。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應超過72小時,24小時引流量少于20ml后才可拔管。
4.術后24小時內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于術后隨診比較。
5.術后麻醉清醒后即應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作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身體較好的患者術后24內即可下床,試著站立,情況較差者可術后2-3日下床;術后14-21日拆線;一般情況下術后1月可持雙拐下地行走,術后2月扶單拐行走,2月后多數患者可丟雙拐自由行走,并加強屈髖、外展髖鍛煉,一般要求屈曲不低于90°(根據關節材料確定,好的材料可屈曲120-130°),外展不低于40°。鍛煉過程可輔以理療,如有疼痛、局部炎癥等出現應及時隨診治療。
6.嚴格定期隨診(術后1、2、3、6、12月以及以后每年),以便指導鍛煉和了解情況。定期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并發癥,如有疼痛、炎癥,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X線片檢查應注意觀察有無骨與骨水泥、與柄間透亮帶,柄折斷,骨水泥折斷,柄端與髓腔內側的關系,假體下沉,股骨距吸收,股骨上端內側骨水泥裂開,骨質吸收等。
如果手術后處理不當都會導致疾病的復發;這也是很多患者擔心的;以為是治療不到位。術后的處理要引起注意,稍微不注意就會感染的!更多的疾病可以隨時關注小編,小編會繼續為大家誠心奉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