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
當我們太過勞累的時候,情緒處于特別低沉的狀態時,多多少少都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嚴重的情況下,會讓我們得抑郁癥,所以說我們必須選擇最合理有效的方法來選擇中醫治療心力衰竭,原因有哪些呢?為什么要選擇中醫治療心力衰竭?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于中醫治療心力衰竭到底是怎么回事。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公眾健康和臨床問題,有很高的病殘率和死亡率。近年來,由于人口的老齡化,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的心力衰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隨著對心衰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心衰的西醫治療已從短期地糾正血流動力學異常,逐步轉變為長期地調控神經體液乃至試圖逆轉心肌異常著手, 強心、利尿、擴血管這一經典心衰常規治療已更新為“ACEI、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的聯合應用, 并用或不用地高辛” 。目前認為短期的強心、利尿、擴血管可以迅速緩解呼吸困難、水腫等癥狀,提高心功能;而長期ACEI、β受體阻滯劑治療則有利于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雖然,西醫治療心衰已取得可喜的進展,但依舊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現歸納如下:
(1)不能完全改善癥狀:心衰患者除氣促、肢腫等癥狀外,常伴有心悸、咳嗽、咯痰、口渴、失眠、納差、腹脹、怕冷等不適,單純抗心衰藥物無法解決。
(2)副作用使藥物應用受限:如服用β受體阻滯劑容易疲倦、使用ACEI容易出現咳嗽、應用利尿劑導致電解質紊亂等副作用,上述情況常導致藥物使用受限。
(3)存在較多用藥禁區:如伴有腎功能不全或低血壓時,ACEI藥受到用藥限制;伴支氣管哮喘或有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者,β-受體阻滯劑受到限制。
(4)對于合并利尿劑抵抗、低血壓狀態、心律失常等,西藥治療效果差。
縱觀目前文獻及我科既往研究,中醫藥治療可能在以下幾方面存在一定優勢:
1.整體思維,平衡臟腑陰陽
心衰是由于心臟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減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與心臟、肺、肝臟、腎臟、內分泌、免疫等全身多個器官及系統相互影響,而這些關系往往表現得相當復雜,如何協調心臟與其他器官及系統的關系,是臨床經常遇到的難題,此時便常常需要運用整體觀念。而在運用整體思維方面,中醫藥有一定優勢。全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根據其“五臟相關”的學術思想,認為心衰病位在心,但“五臟相關”,他臟與心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既可成為心衰的誘發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臟功能失調或損害。鄧老認為治療心衰必須調補五臟之氣血陰陽,不可局限于治心。我們前期研究初步表明,對心衰合并胃腸功能紊亂者采用調脾護心法治療,具有較好療效;對心衰合并低血壓、腎臟灌注不佳者,采用溫腎健脾法,有一定作用;對容易外感的心衰患者,采用補肺益衛法調理,有一定幫助;對心衰緩解期適當運用補腎護心法,對促進組織修復,減少心衰復發初顯成效。
只有了解了中醫治療心力衰竭的方法,以后當我們感覺到心力衰竭的時候,才有相應的方法來解決,不至于會感到身體上的疲憊,精神上的折磨也得不到任何的解脫,這樣既折磨患者,也折磨患者的家人,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數心情比較消極,所以作為家人要積極的學會引導,只有這樣,患者才能逐漸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