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鴨胗的做法及功效
鴨胗,是鴨肉中的一部分,算是鴨子的內臟,但是這個小小的內臟做起美食來的話,也是很好吃的一種食物,味道也相當的不錯,鴨胗吃起來還比較脆,我們很多人就只知道鴨胗可以用來紅燒,也可以用來鹵著吃,但是很少有人聽說鴨胗還可以和菊花同時搭配著做美食吃,那么這個菊花鴨胗的做法和功效有哪些呢?
1鴨胗洗凈,去除邊角,片去內部白膜。
2鋸成菊花狀。
3加料酒、白胡椒粉、鹽腌制半小時。
4在開水中汆燙定型撈出。
5重煮一鍋水,加入香料和花椒、鹽,加入鴨胗煮熟撈出。
6用冷水沖涼。
7將蒜苗和青椒切成圈,蒜剁成蒜末。
8將鴨胗濾干水,加入鹽、醬油、醋、紅油、糖、青椒圈、蒜苗圈、蒜末拌勻。
9裝入碗中,撒上芝麻即可。
小竅門:
1.鴨胗味道較重,先腌制一下再煮兩次可以有效去除膻味。
2.配料也可以用芹菜或者蔥花。
3.煮鴨胗是一定要多加些鹽,鴨胗較難以入味。
鴨胗的營養價值非常的高,因為鴨胗有我們人體需要的多種氨基酸,鴨胗的營養價值還表現在它里面含有我們人體需要的多種元素,了解了鴨胗的營養價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吃鴨胗,利用鴨胗來做菜。
鴨胗本身是美味的東西,所以鴨胗用于做菜有很多的做法,我們可以制作一道姜片燉鴨胗,也可以用青椒來炒鴨胗,也可以制作出鹽水鴨胗,鴨胗的做法有非常多種,只要我們留心,自己多嘗試,肯定也能發明一道用鴨胗做材料的美味佳肴。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強大的工作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胃病患者的大軍。大多數人可能認為自己的胃只有一點小毛病,甚至是健康的,根本不重視。而事實上,許多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和對待疾病不正確的態度,都會加重胃病的惡化。
胃痛為胃病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中醫學常常以此命為病名,相當于現代醫學之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神經官能癥等,均可出現上腹部疼痛,兼有脘腹脹悶,甚則見脹痛攻竄、泛酸燒心,多與情緒惱怒、焦慮、抑郁有關,中醫稱之為肝胃不和或肝氣犯胃。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情志所傷對胃病的負面影響,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很多。《黃帝內經·素問》篇中就記載“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文中的 “木郁”即為肝郁,詮釋了消化不良、胃部不適源于情志抑郁所致。元代醫家朱丹溪發展完善了肝主疏泄說,進而指出情志心理因素為胃病發生的一大誘因,總結了 “肝郁氣滯”、“肝氣橫逆”、“肝氣犯胃”等一系列古代心身醫學治療胃痛的辯證思路,并指出了“柔肝護胃”的治療方法。
關于胃脘痛屬于與社會心理因素相關,這方面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劇烈波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會使胃腸功能發生障礙,血管收縮,引起胃部不適。而胃痛患者又多具有典型的性格缺陷易患素質特征,易發生焦慮緊張,怒而不發,郁而不伸,往往會加重胃病。
中醫學將胃痛發作常解釋因煩惱郁怒、情志不遂,進而影響胃之通降功能。還記得我做學生時,侍診已故中醫名家周志成老先生的一則往事,當談到胃病從肝論治時,老師曾舉了個形象的說法,“本已饑腸轆轆的你,由于做錯事,讓媽媽批評了,心中自然不快,頓感脘腹脹滿、不思飲食”。這即為肝氣犯胃的發生發展。“六腑以通降為順”,肝氣橫逆,阻隔胃之順降。因而胃氣壅滯,輕者胃脹,重者胃痛;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癥;氣郁化火則燒心泛酸。日久氣滯血瘀傷絡,甚則出現胃出血。
從食療方面,秋季養胃可試用“谷芽麥芽煲鴨胗”這道藥膳來調理消化、養胃護胃。作法為:首先洗凈肫(zhun鴨胃的意思)的內壁,不要剝去鴨胗衣(因衣有增強消化力的作用),然后取麥芽、谷芽各50克,共入瓦堡內,加水4碗,文火與鴨胗共煲成一碗的量,放溫后可服用。本品對治療飲食積滯、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有很好的作用,尤其針對治療老人和小孩的脾胃虛弱、消化緩慢。因麥芽中含淀粉酶、磷脂、維生素B等,有消食、和中、下氣的功效。鴨胗有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的作用。但應指出的是此品孕婦忌服。
以上給大家介紹了這個菊花鴨胗的做法,菊花鴨胗里面的功效我們也給大家介紹了,這個菊花有清熱降火的功效, 如果上火的人就特別適合吃這道菜,并且也不辛辣,菊花,我們都知道,是用來泡茶的一種花,除了清熱降火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這樣的美食搭配在一起簡直是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