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是一種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熱帶海洋上的猛烈風暴,它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那么,臺風一般發生在什么季節?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看看臺風一般發生在什么季節。

臺風一般發生在什么季節
在西北太平洋上,臺風大部分都集中在夏秋季節。這兩個季節發生臺風的比例各占42%,而冬春季節僅各占8%。臺風的發生需要巨大的能量,夏季海洋上溫度高、濕度大,能源充沛,有利于臺風發生,而冬季則相反,因此臺風夏季多,冬季少,這很容易理解。但春秋兩季都是冷暖過渡季節,為什么發生臺風的比例卻如此懸殊呢?臺風的形成主要有3個基本條件:一是能源——海水溫度在26-27℃以上;二是合適的環境——熱帶輻合帶;三是地球自轉偏向力。其中第三點,各個季節都同樣具備。而其它兩個條件則有顯著的差別。
海水溫度隨著季節的轉換而變化。從冬到夏,海面接受太陽的輻射熱多于從海水中散發出來的熱量,使海水溫度逐漸升高;而從夏到冬則相反,海水溫度逐漸降低。但海水熱量收支達到平衡的時間不在太陽直射地球最北和最南的夏至日或冬至日。所以海水溫度最高的時期不在6月而在8月,最低溫度不在12月而在2月。這種海水溫度變化滯后于天文季節變化的現象,使秋季海水溫度比春季海水溫度高,大于26-27℃的范圍在秋季遠比春季為廣,這就為秋季形成臺風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我國臺風發生的季節
北半球臺風主要發生在7至10月,其它季節則相對明顯減少。臺風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動路徑。以西北太平洋臺風為例:在冬春季節(11月至翌年5月),臺風主要在東徑130度以東的海面上轉向北上,在北緯16度以南往西進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陸越南南部,還有少數在東徑120-125度的近海轉向北上,少數臺風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陸廣東;在7-9月的盛夏季節,臺風路徑更往北、往西偏移,從廣西到遼寧的沿海省份在此季節都有可能遭受臺風侵襲;在6月和10月的過渡季節,臺風主要在東徑125度以東海面上轉向北上,西行路徑較偏北,在北緯15-20度之間,少數可登陸廣東和臺灣、福建、浙江。
為什么夏天多臺風
從臺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于海面水溫,臺風只能形成于海溫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于26℃-27℃;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臺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并加強臺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于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兩極增大,臺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綜上所述,夏季是季風形成季節,所以在我國臺風為什么多發生在夏季,有時秋季也有。

臺風為什么叫臺風
臺風,即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希臘單詞typhon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臺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tufan的形式出現于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臺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變成了typhoon。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ao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