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現(xiàn)在的孩子真正快樂
又是一個兒童節(jié),讓孩子節(jié)日快樂花去了不少家長很多的心思,但也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時代變了,條件好了,生活幸福了,更多的孩子卻總把煩惱掛在嘴邊。這又是為什么呢?
作為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家長來說,上學至上的觀念對他們他們當中不少人的影響已經(jīng)根深蒂固,對于自己的孩子,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會按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學習第一,成績第一,樣樣第一。為此他們不惜巨額花費,請家教、買資料、上業(yè)余班……,這樣,孩子就成了家長的希望所在,也成了家長的實驗品。然而,由于時代不同了,觀念的差異更大,要想讓不同的思想觀念沿同一軌道運行,恐怕只能是一廂情愿。這樣,孩子的快樂無形中被剝奪了,家長的希望也會想肥皂泡一樣越來越小,直至破滅。
當然也不乏這樣一些人,由于自己當年是靠打拼闖出來的,苦倒是吃了不少。吃苦受累成了他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因此,能不讓孩子吃苦受累,就成了他們進行家教的基調。寧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兒委屈。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孩子欲望的膨脹確是無限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孩子需要的東西原來越多,家長滿足孩子這些能力卻顯得越來越軟弱無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快樂也就漸漸地打折了。
還有一些成功人士,由于經(jīng)濟實力較強,對于孩子的要求只是一味滿足,但快樂并不一定能用金錢買得到。這些孩子在物質上是豐富的,但往往會在其他方面顯得遜色,比如好的學習成績、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等,這些能在同齡人中帶來成就后快樂感的東西,恐怕是他們快樂中所沒有的。
除此之外,近些年備受關注的留守兒童,一方面缺少經(jīng)濟支持,更多的則是缺乏父母的關愛,還有人生關鍵路段及時的引導和呵護。空虛和無助的心靈,很少會灑下快樂的陽光。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但什么是真正的快樂?這對很多孩子來說很難說清楚,對家長來說也肯定是一樣的結果。如果沒有一些主流的價值取向作為引導,簡單的回答也在所難免。正像“幸福是什么”這個問題一樣,“孩子到底快樂不快樂”,他們自己是很難說清楚的。因此,建立起主導的快樂評價標準和輿論導向,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加以適當?shù)囊龑В⒆右簿筒粫?ldquo;生在快樂中”而“不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