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高考考生心理危機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我們都捧在手里,是個寶。小時候,我們希望他將來有出息,所以讓他學這個、學那個。高考了,我們覺得他離成功是那么近,又怕,會那么遠……所以我們糾結著、等待著,但不能——傷害著!孩子考完了,讓我們一起慶祝:“考完快樂!”因為那一程,已成永恒!高考之前,家長們最關注的是孩子能夠順利通過高考。高考結束后,很多家長反映孩子考后出現不正常現象。心理專家告訴記者,家長要科學應對考生考試后出現的各種心理危機,這里給家長送上一份精心制作的“溫馨提示”。
A、高考過后“問題”更多
記者在提示中看到,提示的主要內容有:“考后家長如何和孩子交流?”“高考后考生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及如何應對?”“如何合理度過拿到通知書之前的這段時間?”“如何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
鄭州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咨詢中心袁林方主任說,根據歷年咨詢中心接聽的熱線及來訪情況,高考后比高考前咨詢的家長多。高考前,學校、家長、社會各方都在為高考的兩天做準備,雖然緊張,但是有序。反而到了高考結束后,等待成績的時期、成績出來以后、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那段時間,都會是一種“煎熬”,比考試前更難以承受,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另外,每年的大學新生入學后3個月內,是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的高發期。這段時間,有的考生會出現生理上的不適應,更多的考生表現為心理上的不適應。有的學生考得不好,退而求其次,總有一種“將就”的感覺,學習上打不起精神;有的考生在高中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人際交往能力比較欠缺,進入大學后,與同宿舍、同班級的同學無法相處,自卑孤僻;有的考生到大學后,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報考的專業,執意回去復讀……其實如果能夠利用高考后這段時間,通過認知調整,是可以改變考生這些不良信念,從而幫助其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袁林方提供了往年高考后,家長咨詢中的一些經典案例,分享給考生及家長,以做好預防或提供借鑒。
B、忘乎所以的小亮
案例一:小亮的母親打來熱線,稱自己的兒子高考后像變了個人,原來住校,只是周末回來,匆匆忙忙,與父母交流比較少,學習上挺刻苦的。高考結束后,小亮把自己的教材全扔掉了,說要“盡情放松,做自己一直沒時間做的事”。高考后的兩周,小亮比高考前還忙,每天和同學出去玩,作息非常混亂,有時晚上通宵上網打游戲。
心理專家分析:小亮的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高考之前,考生及家長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學習目標非常清晰,作息時間非常規律,忙碌而充實。而考試結束后,很多家長和考生都覺得應該好好地放松一下,但這個度卻沒有把握好,過度地放松,變成了放縱,有的考生覺得考試后可以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比如長時間上網、出去和同學聚會,甚至夜不歸宿、喝酒,做一些冒險的行為舉動,使原本的放松變得并不輕松。
建議:高考后適度的放松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和場合,不能失去節制。有的學生高考后染上不良習慣,離開家長上大學更是不能自拔,最終被勸退而抱憾終生。有的學生為了尋求新鮮感,約見網友,或為了尋求刺激,爬山、涉水遭遇意外,還有的學生想挑戰自己,出去打工誤入傳銷組織難以脫身。
家長可以讓孩子去參與一些正規單位組織的團體活動,或者組織家庭溫馨之旅,或者讓孩子學一些技能,比如開車、做飯等,既能填充他的空余時間,又可以釋放壓抑的激情,同時為進入大學做一些準備。
而且,高考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生涯的結束,很多大學都會讓考生進行入學測試。高三基本上都是書本上的題海戰術,高考后可以到圖書館里去充電,去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考生還可以參加一些公益組織,通過做義工、社會實踐,在與人合作中提升交往能力,在遭遇問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C、情緒暴躁的小麗
案例二:小麗,高三復讀生,前年成績離一本只差幾分,個性要強的小麗不聽家人的勸阻執意復讀,去年學習一直很努力,考前雖然小麗的情緒有起伏,但波動不大,而且成績一直保持在一本線以上。高考時小麗表現得有些慌亂,高考前一晚失眠,這讓家里人都捏著一把汗。考試以后,小麗一開始尚好,但后來經常上網查詢高考相關的信息,進入一些群里聊天,越聊越焦慮,后來脾氣慢慢變得越來越不好,動不動就沖父母發脾氣,有時候還摔東西,父母知道其心里難受,但不知道該怎么跟孩子交流。
心理專家分析: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焦慮會一點點地放大,考后兩周是心理問題高發期。“考得怎么樣?”“能考多少分?”“別人考得怎么樣?”“能不能上線?”這些問題會一直折磨考生。雖然高考結束了,但不少考生還是輕松不起來,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心理高考”,煩躁、抑郁等情緒接踵而來。尤其是一些追求完美的考生和復讀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更容易放大焦慮,家長隨意的一個眼神、漫不經心的一句問話,都可能點燃“炸藥包”,引發沖突。
建議:這一類型的孩子心理期望值過高,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遇到一定的情境就會爆發出來。對待這類孩子,家長首先不要火上澆油,設置場景幫助孩子疏導情緒,不要讓孩子把情緒憋在心里,讓孩子去參與一些高強度的釋放情緒的活動,比如爬山、游泳;或者讓孩子去做一些完全新鮮陌生的事情,通過轉移注意力改善情緒。
D、內心愧疚的小霞
案例三:小霞,女,高三藝考生。小霞文化課成績不太好,從她上高中開始,父母就著手為其打算,讓她考藝術。母親為她放棄工作。舅舅、姨媽也經常來看她,高三期間親戚更是關心備至。小霞說高考前一天,她接到了幾乎所有親人的電話祝福,考試時父母、爺爺奶奶全部在考場外等她。考場上的她無法輕松,考完后,小霞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誰也不見,爸爸媽媽急壞了,只好打熱線求助。
心理專家分析:許多考生自從進入高三,全家都進入了備戰狀態,考前全家人都會無微不至地關懷照顧。這些考生普遍自理能力欠缺、應對能力不足,一旦考試結果不理想,就會不知如何面對,覺得愧對家長,愧對老師,不想見到他們。一些過度內疚的同學還會因此整天悶在家里,避免與人交往,逐漸積累抑郁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建議:這類考生家長對其付出太多,潛意識里也想得到一個合理的“回報”,言行之中會給考生很多要求。建議家長首先調整好心態,為孩子付出是家長的責任,但不能作為索要結果的籌碼。孩子的基礎有限、能力有限,不管考得怎么樣,作為家長,先從內心里接納這個結果,欣然地接受,這樣你的態度就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作為學生,自己已經盡力了,不要過度內疚,閉門不出本是為了反思和自責,但卻讓家長更加著急,反而更加“對不住”他們,所以走出來,自然地去面對,努力做好后期志愿填報,為上大學做一些準備,這才是最要緊的。
E、精神分裂的小彤
案例四:小彤,女,18歲,高三畢業生。考試前緊張,父母沒太在意,考后小彤估分比平時的成績少考了100多分!全家人傻眼了,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父親說:“說實話,我以前愛帶她出去和朋友吃飯,我現在都不好意思帶她,上個不好的學校都沒法跟別人說。”后來,家人就想辦法讓她出國,生性內向的小彤不敢違抗父母的意愿,考后話變得很少,后來開始自言自語、說胡話,對父母發脾氣、說臟話,一會兒像個孩子一樣大哭,一會兒又旁若無人地換衣服,家長覺得不對勁才到中心咨詢。
心理專家分析:小彤家境優越,父親忙,母親全職照顧小彤,初中和高中,母親和小彤在校外住。原本內向的小彤缺乏與同齡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沒有同伴的心理支持,生活中缺乏青春的激情,過于壓抑使其在高考時發揮失常,自己缺乏應對能力,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父親要面子,母親這么多年全心付出,父母都無法接受孩子的成績。家庭氣氛緊張以及突然的出國留學(微博)決定,使脆弱的小彤最終崩潰,出現一系列反常行為,咨詢師診斷為精神分裂,需要轉到精神病醫院介入藥物治療。
建議:對于性格內向、人際交往能力較低、應變能力較低、處理情緒的能力較差、相對壓抑的孩子,家長要多加關注。考前需要減壓,避免發揮失常;如果發揮失常,家長雖接受不了,但要想到孩子更難受,家長要理智地幫孩子疏導情緒,降低標準。家長可以帶孩子做運動,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接納你!”如果發現孩子有異常舉動,要及時請教專業人士,因為心理問題拖得越久越難解決。
心理專家寄語
給家長的話:
無論是什么樣的路,都將是殊途同歸。成績固然重要,前途固然重要,然而都比不上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在這段特殊的歲月里,一切都會在未來成為回憶的符號。讓我們懷著最初的愛,去珍惜自己的孩子,給他(她)更多的微笑!讓他(她)因為有你而更加幸福!
給考生的話:
走在路上的人最美!這一程沒走好,下一程走好;這一程走得好,下一程走得更好!希望你們能夠用有限的光陰,換得人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