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網絡社交為何“如火如荼”?
人潛意識里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為什么網絡會讓人沉迷呢?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理咨詢科副主任醫師余金龍說,這往往是人潛意識的需求的表現。
“偷窺”——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中獲得快感和刺激,網絡上經常“潛水”的人恐怕就有這種心態。有的人是純屬好奇,也有的人是自己生活不如意,就上網對別人指指點點,甚至幸災樂禍。“反正我看你的笑話,你也不知道我是誰。”這種躲在暗處“看熱鬧”的陰暗心態,在網絡上得到了無限放大。
“裸露”——人類的起源本來就是裸體的,只不過隨著進化,人才有了道德約束,產生了羞恥之心。雖然“裸露”從此被壓抑到潛意識里,但它時不時地都會突然爆發。“裸露”不單是指身體的暴露,也包括把最秘密的東西公開出來。網絡上所謂的曬工資、曬年終獎、曬隱私,還有曬富,其實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心態。而在旁觀者的驚訝和起哄中,“裸露”者也會獲得心理滿足。
“發泄”——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自我調整,又沒有渠道傾訴,上網無疑是發泄痛苦、憤怒、不平、悲傷情緒最理想的地方。嬉笑怒罵,隨心所欲,就算是說最難聽的話,頂多也就是被刪除、被屏蔽。那些在網絡上總是扮演“批判者”、“憤青”、“痞子”的人,往往是心理壓力過大,自我又不夠強大,通過打擊鄙視他人來建立一種有利于自尊心的心理平衡,或是因為自我不能接納而向外投射,都是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尋找心理平衡的典型。
“寂寞”——網上有句話說:“哥上的不是網,是寂寞。”內心越孤獨的人,越會將情感的宣泄寄托在網絡上。他們喜歡灌水,加關注,逛社區、論壇,更喜歡“織圍脖”。看上去,他們或許是網絡紅人,可在現實中,他們缺少和他人的親密關系。默默無聞,形單影只,不太好相處,在人群中,他們往往被這樣形容,是“很沒有存在感”的一群人。而越是被忽視,他們越想尋求滿足和慰藉,無疑,網絡給予了他們最大的溫情。
“焦慮”——有些人每天樂此不疲地刷微博,上Q,“搶沙發”,看各種各樣的資訊,似乎不第一時間了解網絡上的新鮮事,就變成了“奧特曼”(outman)。為此,他們可以不眠不休,就連吃飯、走路、坐車、開會也要通過手機上網。雖然一說起最新的網絡用語、網絡事件,他們都可以輕松道來,稱得上是時尚前沿人物,但他們內心潛藏的焦慮、不自信、害怕往往比一般人更甚,而失落感也會來得更強烈。
“期望被認可”——無論多么平凡,每個人心底都希望體現自己的價值,被他人認可。而人人平等,正是網絡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就算沒有美貌,沒有財富,沒有名聲,只要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就能一夜成為紅人、名人。“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之所以會受到熱捧,很大程度上是寄托了“小人物也有大志向”的集體潛意識心理。在他們身上,草根階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小心“虛擬社交依賴癥”
余金龍表示,上網可以及時了解信息,還可以打發時間、放松精神、釋放壓力,網絡的“隱私安全、平等、接納、可自由交流”等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心理治療作用的。如果保持一個適當的度,應該說有積極的一面。但很多情況下,不少人是過度上網,對網絡產生了心理依賴,就像染上毒癮一樣,已經失去了自控力,一離開網絡就覺得難受,坐立不安,只有回到網上才覺得舒暢,那就是有問題了,可能對身心都會有害了。
“每個人都有多個人格,網絡上的那一個或許是你的電子人格,它可能表現得和你平時不一樣,有很多潛意識的需要可以由此釋放。如果你沉迷于此,久而久之,你的電子人格就會越來越強大,從而超越現實的自我。那個時候,回歸現實就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會讓你產生逃避、放棄的心態。”
余金龍說,只有現實中的人格強大,才是最健康的。但事實上,越是沉迷于虛擬社交的人,越是在現實中感到壓抑的人。而過分沉溺于網絡社交容易患上“虛擬社交依賴癥”,隨之出現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軀體化等癥狀。這將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功能,使其忽略了現實中應負的責任。在家庭里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變得冷淡,工作上與領導同事之間也容易產生矛盾,將影響婚姻事業和其他方面。同時,通過虛擬世界“逃避現實”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在現實中會出現孤僻、壓抑等性格的偏倚。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cao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