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 5“型”人的養生之道
目錄:
第一章:谷雨時節 5“型”人的養生之道
第二章:谷雨:重養肝祛濕忌焦慮過敏
第三章:谷雨養生 自己動手做膳食
現在正是24節氣中的谷雨時節,這時是春末夏初,那么人們養生有什么方法呢?5型人養生之道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谷雨養生的相關事項吧!
谷雨時節 5“型”人的養生之道
古語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叉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谷雨時節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同樣,這個時節對人體影響也很大。降雨增多,人體內的濕氣排不出去,如果不注意飲食,身體中的內熱和濕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引起關節疼痛、腰背疼痛,或者哮喘發作等病癥。
我們借鑒五行的理念(金、木、水、火、土),將人的體質分為五種類型,請養生專家分析這五種類型的人應遵循的養生之道。
血虛型
體質特點:面色蒼白、無光澤或萎黃,唇色、指甲顏色淡白,脈細無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健忘等。
推薦運動:慢跑、散步、打羽毛球、太極拳等,注意保暖,最好能有微汗出。
飲食注意:可適當進補魚膠、雪蛤、玫瑰花、阿膠、大棗、當歸、枸杞、熟地和何首烏等。
藥膳選擇:魚膠紅棗粥(魚膠15克,紅棗10粒,冰糖適量。先將魚膠用清水浸泡發大,使其變軟,之后洗凈,切成細絲,與紅棗、冰糖一起放入燉盅中隔水燉2個小時即可),對氣血不足、神疲體倦、肌膚不澤、面有皺紋者尤佳。
氣虛型
體質特點:面色蒼白,肌肉松軟不實,常自出汗,且動時尤甚,氣短懶言,易疲乏。學生和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容易氣虛。
推薦運動:可多參與太極拳等以練氣為主的運動。
飲食注意:健脾祛濕,培補元氣之品,如黨參、黃芪、白術、陳皮和甘草等。
藥膳選擇:黨參黃芪粥(黨參10克,黃芪15克,大米100克。將黨參、黃芪洗凈后放入適量的水中浸泡30分鐘,再用文火煮沸40分鐘,去除中藥后,放入大米煮成粥即可)和蟲草黃芪煲烏雞(烏骨雞半只,蟲草3~5克,黃芪30克。將烏骨雞去毛和內臟,入沸水鍋中焯去血水,然后與蟲草、黃芪、姜片一起放入砂鍋中共煲,待雞肉熟爛時加入調味品即可食用)。
陽虛型
體質特點:膚白體胖,肌肉松軟,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或冷痛,易脫發,筋骨萎軟不健等。長期偏食寒涼的食物也會形成陽虛體質。
推薦運動:可進行慢跑、球類動態運動等,以避免外邪侵襲。
飲食注意:調理陽虛的人需要溫補,還需要兼顧脾胃,增強抵抗力,可食用人參、冬蟲夏草、核桃仁、鹿茸、芡實、山藥、杜仲和薏苡仁等。
藥膳選擇:山藥薏米芡實粥(山藥、薏苡仁、芡實各10克,粳米100克。將淮山藥、芡實用水稍浸一下,去雜質洗凈。將粳米、山藥、薏苡仁和芡實放入鍋中,同煮成粥,具有健脾滲濕和滋補肺腎的功效)。
陰虛型
體質特點:體型偏瘦,皮膚偏干,易生皺紋,長黑眼圈,性格較急躁,容易咽干、口渴、眼目干燥,失眠多夢,兩顴發紅,干咳,少痰等。多見于喜吃燒烤、煎炸或嗜好煙酒的人群。
推薦運動:多外出踏青,并可通過下棋、釣魚等調節情緒。
飲食注意:陰虛,易生內熱,推薦食用西洋參、石斛、麥冬、百合和菊花等滋陰潤燥。
藥膳選擇:西洋參石斛燉老鴨(西洋參10克,石斛6克。先將老鴨洗凈,控干水分,連同西洋參、石斛一起放進煲內,加水約500毫升,用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燉1個小時即可)。
肝郁型
體質特點:皮膚偏黃色,面圓頭大,手足較小,但肩背豐厚。腹部較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全身肌肉豐滿勻稱。
推薦運動:慢跑、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以不疲倦為度,不宜出汗過多。
飲食注意:宜進薏苡仁、蘿卜、山藥等健脾食物以及柑橘、佛手、蘿卜等理氣食物,少食甜食、糖類,忌辛熱、酒及油膩之品。
藥膳選擇:甘松粥(甘松5克,粳米100克。將甘松水煎,煎成后去渣取汁備用;將粳米熬粥,待粥熟時加入甘松汁稍煮即可)。
谷雨:重養肝祛濕忌焦慮過敏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節氣前后,各地氣溫開始回升,降雨增多,空氣濕氣大,天氣變化莫測。因此,谷雨前后,我們應遵循自然節氣變化,針對氣候特點進行養生。
谷雨飲食養生:食療祛濕氣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脾處于旺盛時期。肝臟伏氣,心氣逐漸旺盛,脾的旺盛會使胃強健起來,從而使消化功能處于旺盛的狀態,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營養的吸收,因此這時正是補養身體的大好時機。應當食用一些益肝補腎的食物,適當吃一些含B族維生素較多的食物,如小麥胚粉、標準面粉、蕎麥粉、莜麥面、小米、大麥、黃豆及其他豆類、黑芝麻等,以順應陰陽的變化,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抵抗春瘟,而且還可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如果飲食不當,卻極易使腸胃受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時期又是胃病的易發期。消除病因是治療的關鍵,如戒煙、戒酒、不暴飲暴食、饑餓無度,少吃多餐和避免食用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藥物。
特別提示的是:過了谷雨便意味著春季快過去了,按照中醫“春養肝”的觀點,要抓緊時機調理肝血。此時的食療要點重在養肝清肝、滋養明目。而在眾多的蔬菜之中,最適宜養肝的是菠菜。
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并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對春季里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和貧血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谷雨后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會讓人體由內到外產生不適反應。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如此潮濕的環境,濕邪容易侵入人體為患,造成脘腹脹滿、胃口不佳、身體困重不爽、關節疼痛等情況,如若已經患有各類關節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也容易在谷雨節氣誘發該病。
所以谷雨養生要注意祛濕,在飲食上加以配合。具有良好祛濕效果的食物有:白扁豆、赤豆、薏仁、山藥、荷葉、芡實、冬瓜、陳皮、白蘿卜、藕、海帶、竹筍、鯽魚、豆芽等。
谷雨前后應多食用滋陽的寒涼性食物,如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荸薺、菱角、桑葚、西紅柿、黃瓜、苦瓜、白蘿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姑、厥菜、馬齒莧、芹菜、淡豆鼓、海藻、海帶和螃蟹等。
谷雨起居養生:謹防花粉過敏
花粉過敏是春天高發的疾病,各種花粉形成的漂浮物、空氣中的粉塵都是潛在的過敏源。而谷雨天柳絮滿天飛,又是花粉高峰期,春風一吹,很多人容易出現臉部紅腫、打噴嚏、流鼻涕等癥狀。過敏體質的人這個季節應防花粉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特別要注意避免與過敏源接觸。在飲食上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出現過敏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谷雨時節陽氣漸長,陰氣漸消,要早睡早起,不要過度出汗,以調養臟腑之氣。
谷雨著衣養生:“春捂”別過頭
俗話說“谷雨寒死老鼠”,說的是谷雨時節天氣忽冷忽熱,人易感冒,應注意保暖。谷雨過后,氣溫會逐漸升高,雨量開始增多,但是也要注意保暖。很多人像夏天一樣穿衣服,其實夏天還沒有到,濕氣很容易從祼露的部位進入體內。
對于捉摸不定的天氣,很多家長寧可給孩子多穿點,也不愿意讓孩子凍著,說是“春捂”。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春捂也應該有度,15℃是春捂的臨界點,超過15℃就要減衣,不要再捂住了,再捂下去就易誘發“春火”,孩子體內產生的熱,與潮濕相遇,又容易生病。尤其是早晚與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因此早晚要注意保暖。老人與孩子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可適當調整穿衣層次,早晚多穿一件衣服就夠了。
另外,由于谷雨時節雨水較多,要防濕邪侵入人體,出現肩頸痛、關節疼痛和脘腹脹滿等病癥。
谷雨運動養生:注重精神調養
“谷雨”后,降雨明顯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體內環境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臟腑功能的正常。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春日總給人們一種萬物生長、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時野外空氣特別清新,正是采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活動為養陽最重要的一環,人們應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這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擴大身體的新陳代謝,使氣血通暢,郁滯疏散,祛濕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的發生。
谷雨時節,肝腎處于衰弱狀態,所以應注意加強對肝腎的保養。在精神情志養生方面,還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恬靜的心態,聽音樂、釣魚、春游、太極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憂愁焦慮,以防肝火萌動。
谷雨養生 自己動手做膳食
谷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現列舉常用藥膳幾款:
參蒸鱔段
配科:鱔魚1000克,黨參10克,當歸5克,熟火腿150克,食鹽、紹酒、胡椒粉、生姜、大蔥、味精適量,清雞湯500克。
做法:將黨參、當歸洗凈浸潤后切片備用;將鱔魚除去內臟,用清水洗凈后再用開水稍燙一下撈出,刮去黏液,剁去頭尾,再把肉剁成6厘米長的段;將熟火腿切成大片,姜、蔥洗凈切片、段備用。鍋內放清水,下入一半的姜、蔥、紹酒燒沸后,把鱔魚段倒入鍋內燙一下撈出,裝入湯缽內,放入火腿、黨參、當歸,加入蔥、姜、紹酒、胡椒粉、食鹽,再灌入雞湯,用綿紙濕浸封口,上蒸籠蒸約1小時,至蒸熟為止,取出啟封,挑出姜、蔥,加入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溫補氣血,強健筋骨,活血通絡,多用于由風寒濕痹引發的腰膝酸痛。
菊花鱔魚
配料:粗活鱔魚(兩條)500克,白糖100克,番茄醬、干淀粉各50克,黃酒、白醋、食鹽、蔥、姜、濕淀粉、麻油、蒜泥適量,花生油1000克。
做法:將鱔魚宰殺,剖腹去內臟、骨、皮,切成約6厘米的長片塊,用刀頂頭斜批成兩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黃酒、鹽、蔥、姜浸漬起來,然后再逐個排上千淀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淀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將燒鍋置于旺火上燒熱,鍋內倒500克油,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許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后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功效: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對體虛乏力、風寒濕痹、痔瘡等患者尤為適宜。
三色湯
配料:黃豆芽100克,姜絲20克,紅大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淀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適量。
做法:將油鍋燒熱,下黃豆芽煸炒幾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鍋備用;在鍋內放入雞湯、姜絲,燒開后把紅大椒入鍋,再次滾開后,放入黃豆芽、鹽,再用濕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對筋骨拘攣、腰膝疼痛者尤為適宜。
注意:風寒濕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和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蔥白和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結語:每個節氣都有自己的養生側重點,特別是季節交替之時,養生更應做好調節!(文章原載于《養生閱刊》,刊號:2012.04,作者:方麗敏、蔡奕臻、錢佳佳、余何意,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