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澶州之戰戰役 澶州之戰的戰役經過揭秘
澶州之戰經過:發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圣宗統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戰,是遼宋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遼宋關系從長期對抗走向和平相處的轉折點。此戰雙方參戰軍隊多達數十萬,結果以訂立“澶淵之盟”而結束,從純軍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說是一次成功的戰役。
遼軍方面,主帥是遼圣宗和蕭太后,蕭撻凜和蕭觀音奴為先鋒。
宋軍方面,除去在上面提到的將領之外,還有李繼隆、孫全照等人,宋軍在北部邊境防御遼軍的所有部隊幾乎都參與了此次戰役。
景德元年八月,先以游騎深入祁(治蒲陰,今河北安國)、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二州境,探察宋軍防御部署。繼而,圣宗耶律隆緒偕其母承天太后蕭綽親至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謀劃。宋察覺遼企圖后,命河北、河東諸路部署,各謹邊備。閏九月十二日,遼軍會集固安(今屬河北)。十五日,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先鋒軍南進,分兵攻威虜軍(治今河北徐水西北)、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北平寨(今河北完縣東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皆被宋軍擊敗。
旋與圣宗、蕭太后軍會合,攻定州,被宋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率軍阻于唐河。蕭太后初戰受挫,遂移師陽城淀(今河北望都東南)休整,并試圖利用宋降將王繼忠致書宋帝媾和。遼軍的大舉進攻,引起宋廷上下恐慌,參知政事王欽若、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等勸說真宗暫避金陵(今南京)或成都。宰相寇準據理相爭,力請真宗親征御敵。真宗納寇準議,遣將加強邢(治龍岡,今河北邢臺)、洺(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冀、貝(今河北冀縣、清河西)兩路的防御。
十月初,蕭撻凜南下祁、深;蕭太后率主力圍攻瀛州(今河北河間),遭宋知州李延渥頑強抗擊,10余日未克,反喪師3萬余眾。后撤圍南下,會蕭撻凜攻冀、貝、天雄軍。宋遂將防御重點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并命各路增援天雄軍。十一月初,遼軍自瀛州南趨天雄軍,沿途遭宋軍抗擊;同時,宋以李繼隆、石保吉分任駕前東。西兩面排陣使,加強澶州及黃河沿岸的防御指揮。
二十日,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時遼軍進抵天雄軍,攻城不克,轉破德清軍(今河南清奉西北)。繼逼近澶州,襲取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二十二日,蕭撻凜在澶州察看地形時,中宋軍伏弩身死,軍中為之氣沮。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軍心大振。遼軍雖攻占宋一些地方,
但傷亡慘重,又失大將蕭撻凜,戰況急轉直下,處境不利,亟愿罷戰言和,遂加速和談步伐,并利用宋廷怯戰弱點,脅迫宋歸還后周從遼手中收復的關南(今河北雄縣南瓦橋關、霸縣益津關、淤口等三關以南)l0縣地。宋廷雖拒割地,但又恐遼乘黃河封凍過河,危及東京,乃答應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達成撤軍協議。十二月初七,互換誓書,史稱“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