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始末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發生在十八世紀末,當時中國清朝與緬甸貢榜王朝之間由于領土問題和對資源的控制問題上產生分歧,矛盾越積越多,最終爆發了清緬戰爭。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由緬甸貢榜王朝首先發起,他們在1762年的時候侵入了中國云南地區。早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貢榜王朝已經做了很多影響兩國和平的事情,他們頻頻侵犯中國清朝管轄的領土,向那些邊境的土司收取貢賦糧錢,對中國土司動用軍事力量。但由于當時乾隆在平定準噶爾上耗費了很多精力和物資,無暇顧及南方緬甸的挑釁,使得貢榜王朝越來越猖狂。緬甸貢榜王朝對中國云南地區的騷擾集中發生在乾隆三十年,為了得到大量的糧食和人力送到與暹羅戰爭的戰場上,緬甸在中國云南大肆掠奪財力、人力和物力,這時清王朝不再堅持綏靖政策,派兵出擊,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一觸即發。
在七年的戰爭中,乾隆先后派去多名信任的將領前去云南指揮作戰,緬甸方面也不得不將暹羅的兵力調到中國云南地區去參加清緬戰爭。雙方交戰激烈,都動用了超過五萬的兵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雙方的損失也達到一萬之上,遲遲不能分出勝負。
最終雙方簽訂了合約來結束這場戰爭。雖然名義上緬甸向清政府臣服,但實際上中國清朝并沒有取得這場戰爭的完全勝利,尤其是在國力強盛的乾隆王朝時期,沒能真正平定“南荒小夷”,成為乾隆帝的一大憾事。
清緬戰爭詳細過程分析
清緬戰爭持續長達七年之久,這期間清軍一共進行了四次出擊,每次出擊的結果都不盡人意,使得清朝在這次戰爭中損失慘重,雖然最后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但是對于征戰數年的乾隆來說,這次戰爭卻是一場完全失敗的戰爭。那么,清軍是經歷了怎樣的清緬戰爭過程,才讓清軍在國力強盛、兵力強大的時候沒能完全戰勝一個東南亞小國呢?
在清緬戰爭中,清軍一共進行了四次出擊。前兩次都犯了輕敵的錯誤,被緬軍逼得退守到云南。第三次出擊,乾隆派出了自己的又一大將明瑞,將清緬戰爭的過程推向高潮。明瑞身經百戰,在多次受創后決定直接攻打緬軍的強兵并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明瑞依然沒有重視這個對手,依然抱著輕敵的態度與他們交戰。緬軍抓住這個機會,采取誘敵戰術,將清軍誘至地形復雜的地區,使得來自北方的士兵在這種地形下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最終被緬軍所滅,死傷嚴重,明瑞也戰死沙場。第四次出擊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緬甸由于無法顧及長期的戰爭,與中國簽訂了合約,戰爭結束。
這就是清緬戰爭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看來,清朝之所以沒能打敗緬甸,正是因為政府上下的剛愎自用和輕敵。在這樣的心態的影響下,裝備較好的清軍在雙方交戰過程中頻頻受挫,也讓他們失去了本可以獲得的勝利。
明緬戰爭與清緬戰爭對比
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都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發生的戰爭,兩場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的導火索都是緬甸對中國邊境的頻頻騷擾。萬歷年間的緬甸東吁王朝和乾隆年間的貢榜王朝,都仗著自己軍力強盛,對中國境內的多個土地進行慘無人道的掠奪,不斷向中國挑釁,在土地和資源方面展開掠奪,逐漸發動了戰爭。還有相似的情形是當時中國朝廷內部都有一定的矛盾。明朝時,朝廷很多人,包括皇帝對當時緬甸和云南邊境的情況并不是很了解,當權者也不聽有識之士的建議,沒有及時對緬甸的挑釁采取行動,給了緬軍極大的休養時間,同時,明王朝的反擊措施也不是很合適,使得明軍在戰爭伊始頻頻受挫。到了清朝,情況也沒有太多的轉變,乾隆時期的清朝國富力強,朝廷上很多人都沒有把緬甸這樣的小國放在眼里,不僅沒有及時阻止他們對中國的掠奪,更是在已經受挫的情況下仍然認為緬甸是“南蠻小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清軍損失慘重。
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最大的不同點是明緬戰爭以明軍的勝利為結局,在明軍的反攻下,緬甸向明軍投降,東吁王朝的勢力也被趕到一些偏遠地區,邊境地區的土司們也紛紛表示歸順明王朝。而清緬戰爭在名義上取得了緬甸的臣服,但清兵在戰場上損失慘重,更是失去了明瑞這樣的大將,實際上并沒有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清緬戰爭是起因引起的
清緬戰爭起因最早是因為緬甸貢榜王朝對中國云南等邊境地區進行頻頻挑釁,當時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準噶爾,并沒有將他們的挑釁放在眼里,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阻止他們,這使得緬甸變本加厲,在乾隆三十年的時候,他們的侵略行為空前頻繁,清軍開始反擊,清緬戰爭正式拉開帷幕。
緬甸的貢榜王朝建立后軍事力量強大,在迅速征服中緬邊境的一些小土司后,他們開始向中國境內的土司進行軍事威脅,讓他們向貢榜王朝交出貢賦糧錢,迫于自身安全,這些土司不得不聽之任之。這是清緬戰爭起因之一。有些不愿屈服的土司派出人馬給當地官府報告此事,朝廷聽說后卻采取綏靖政策,以忙于平定準噶爾、沒有空閑時間顧及南方為由拒絕了土司們的請求。直到乾隆完成了平定新疆之后才開始對緬甸的行為進行反擊,中緬的關系越來越向著無法挽回的緊張局勢進展。
乾隆二十七年的時候,緬甸的貢榜王朝再次向中國境內的土司征收貢賦被土司拒絕,惱羞成怒的緬甸軍方直接派兵侵入云南,這一事件成為清緬戰爭的導火索,正式引起了兩國邊境問題的沖突。入侵的緬甸軍隊不僅焚燒中國土司的房屋,更是進行財物掠奪,雖然當地軍民奮起反抗,但由于清政府的不作為和緬甸的軍事壓迫,他們最終不得不屈服于緬甸。乾隆三十年,由于緬甸在暹羅戰場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們就將目光轉向了中國車里,車里成為他們掠奪物質的總目標,這件事成為最終的清緬戰爭起因,至此,長達七年的清緬戰爭正式開始。
清緬戰爭時清軍裝備如何
清緬戰爭發生于十八世紀末,當時的中國由乾隆皇帝執政,國力強盛,國富兵強。但在東南小國緬甸面前卻吃了不少虧,雖然乾隆派出多名大將前往戰地云南指揮清軍作戰,但這場戰爭還是持續了七年之久,清軍損失了高達一萬多名的兵力,成為乾隆一生的遺憾,那么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強大的清王朝打不贏“南蠻小夷”呢?那么首先來看看清緬戰爭時的清軍裝備。
這次戰爭,清軍派出了明瑞、阿桂等大將和六萬多士兵,但作戰時頻頻受挫。清緬戰爭時的清軍裝備主要以弓弩為主,士兵大多也是騎兵,其中滿洲八旗兵作戰勇猛、善于騎射,穿著甲胄,騎著大馬,緬甸的軍隊一聽到這個名字連軍營都不敢出。可是在地形復雜的云南地區,騎兵的優勢被削弱了很多。緬甸方面主要采用火器,當地氣候潮濕,空氣濕度較大,對火器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但是對于以弓弩為主的清兵來說,潮濕的氣候無疑是雪上加霜,弓弩的勁力遠遠低于北方。
清緬戰爭時的清軍裝備還有火繩槍、紅夷炮、腰刀等,這些武器在清政府對其他地區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清緬戰爭中也是靠著武器和戰術與敵人僵持七年之久。所以,清緬戰爭時的清軍裝備并不是很差,戰術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兵器卻不像在北方作戰時那么好使,這也是清朝不能完全取勝緬甸的原因之一。
清緬戰爭為什么會清朝輸了
有的人看到一些與清緬戰爭相關的評價后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清緬戰爭為什么會清朝輸了?最后兩國不是以握手言和的方式解決了這場戰爭嗎?其實不然,雖然在名義上,中國的清王朝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嚴格來說,這場戰爭是清朝輸了,乾隆在晚年的時候也認為沒能打贏緬甸是他抱憾終身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說清朝輸了呢?其實在雙方交戰的時候,清朝屢屢受挫。首先說兵器,當時的清軍使用的武器以冷兵器為主,尤其善于騎射,但清緬戰爭的戰場在如今的中國云南地區,那里地形復雜,氣候潮濕,并不適合在北方生活、訓練的清朝騎兵,而且由于空氣過于濕潤影響了弓弩的勁力,在緬甸的火槍面前自然沒有任何優勢。其次是作戰心態,清朝上至乾隆、將領,下至普通士兵,都認為緬甸只不過是一個“南蠻小夷”,軍事力量、作戰能力遠遠不如國力強盛的清軍,在這樣的輕敵情況下,清軍作戰沒有規劃,最終被敵人誘致深處、大舉殲滅,清軍傷亡嚴重,將領明瑞也戰死沙場。
所以清軍輸了的原因就是清軍根本沒有在戰場上大獲全勝,派去六萬多士兵與緬甸軍隊抗戰七年也沒能將他們徹底打敗,更是失去了中緬邊境的一些領土,最后還是因為緬甸沒有精力與清軍進行長久戰而采取談和的措施,所以這場戰爭就是清朝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