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臺灣人民悲壯抗日史 犧牲者竟達到65萬人
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斗爭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犧牲者達65萬之眾。正像著名歷史學家戴逸指出的那樣,“臺灣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而進行的斗爭,構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段歷史增添了極為光輝的一頁”。1895年,割臺兇耗傳到臺灣,全島既悲且憤。在“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的誓言中,臺灣人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日斗爭。
武裝保臺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1895年日軍從澳底登陸到1902年義軍首領林少貓慷慨就義這一時期。1895年5月日軍開始進攻臺北,臺灣官紳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抗擊日本侵略者。而在臺北失陷后,臺灣軍民又推舉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領導全臺武裝戰斗。
在臺北地區反占領斗爭的新竹爭奪戰中,義軍與日軍進行了大小20多次戰役,牽制日軍一個多月。臺中保衛戰中被譽為“黑虎將軍”的楊泗洪壯烈殉國,僅彰化爭奪戰義軍就死傷2000多人。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后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斗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文化抗日
1902年,日本在“全島平定”后,為鞏固其殖民統治,轉而采取“懷柔政策”。在這一時期,臺灣人民抗日斗爭的形式多樣,內容轉向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統治,爭取政治上的合法權益。這期間,臺灣人民繼續發動反日起義,1907年至1915年間又相繼爆發了十多起抗日起義,其中以余清芳起義規模最大,也最為慘烈。1915年8月,余清芳抗日隊伍在一戰斗中與敵激戰數日,遭敵集體屠殺,只有200多人生還。1930年10月,臺灣山胞又發動了霧社大暴動,共殺死侵臺日軍134人,殺傷215人。
與此同時,臺灣民眾的反日民主運動也蓬勃發展。1920年前后,在東京的臺籍留學生與中國大陸及朝鮮留學生等組織“聲應會”、“啟發會”、“新民會”,創辦了《臺灣青年》雜志月刊,積極倡導普及白話文,揭發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統治。1921年由臺灣知識分子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后來成為臺灣抗日民主運動的主力。
臺灣知識分子以筆為兵,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當時活躍在臺灣島內的著名抗日報刊有《新學叢志》、《臺灣詩薈》、《黎華報》、《三六九小報》、《臺灣戰線》等,或介紹祖國大陸的革命情況,或抨擊日當局的殖民統治,或倡導祖國的傳統文化,成為文化抗日的重要陣地。此外,《臺灣通史》、《臺灣戰爭記》、《臺灣八日記》、《臺灣革命史》等一批史書出版,在激發臺胞的斗爭精神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光復臺灣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吞并整個中國的圖謀昭然于世后,臺灣同胞深深地認識到,“臺灣光復”的惟一希望在“祖國勝利”。因此,他們紛紛投身于祖國大陸的抗戰,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在大陸參加抗日的臺胞就有20多萬,并成立了許多頗有影響的抗日組織。1938年冬,“臺灣義勇隊”在大陸開始對日軍展開武力攻擊,使日軍損失慘重,為抗日復臺作出了特殊貢獻。
此外,島內同胞為配合祖國抗日,想盡一切辦法牽制日軍在臺力量,在高雄、基隆、新竹等地舉行了大規模反“皇民化”示威游行,在阿里山等地開展游擊戰破壞日軍設施,等等。這些連綿不絕的抗日活動,有力地配合了祖國大陸的抗戰大業,最終使臺灣迎來光復的一天。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斗爭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犧牲者達65萬之眾。正像著名歷史學家戴逸指出的那樣,“臺灣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而進行的斗爭,構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段歷史增添了極為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