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鐵路兵奇跡 美軍稱“共軍火車天外飛來”
著名作家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鼓舞了無數(shù)中華兒女投身到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在這些“最可愛的人”中,有一支當年威名傳天下的隊伍—志愿軍新建鐵路指揮局六個師的全體官兵。
毛澤東下達命令:1月入朝,2月開工,4月完成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tǒng)。這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指揮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軍人上臺后,一面和談,一面秘密策劃用七個師的兵力在朝鮮北部沿海登陸,意在攻擊中朝軍隊側背。毛澤東、周恩來等洞察其奸,分析出敵人意圖從朝鮮西海岸清川江、漢川江、鴨綠江一帶冒險登陸作戰(zhàn),遂于12月20日發(fā)出“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登陸冒險,爭取更大勝利”的指示。
當時,艾森豪威爾想仿照仁川登陸那樣,再來個兩棲登陸,從中間突破。而朝鮮已有的鐵路都在半島的兩翼,不僅要受敵空軍的襲擾,而且敵艦在東西兩岸海域用艦炮也可切斷志愿軍的鋼鐵運輸線。當時的鋼鐵運輸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生命線:不僅志愿軍的武器彈藥裝備要靠鐵路運輸,就是朝鮮人民軍和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要靠鐵路運輸。所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新建鐵路指揮局,負責指揮鐵道工程部隊,執(zhí)行在戰(zhàn)爭期間搶建鐵路的任務。
周恩來選派具有豐富經驗的衡陽鐵路管理局局長、中南軍區(qū)鐵道兵司令員郭維城擔任新建鐵路指揮局局長。他要鐵道部長滕代遠找郭維城談話,并安排郭維城先到朝鮮看了一趟。
朝鮮的鐵路干線為南北向的縱貫線路,東西兩條線路都距海岸很近。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朝鮮的鐵路態(tài)勢,金日成和彭德懷都提出要求,必須新建一條東西向的橫貫鐵路線,將幾條縱貫鐵路線串結起來,這樣不但能夠進一步保障作戰(zhàn)物資的供應和作戰(zhàn)部隊的機動,而且對朝鮮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也將產生重大影響。從反登陸作戰(zhàn)的部署來看,就是以三條縱貫干線(京義、平北、滿浦)為支撐,以新建的東西橫貫線龜殷鐵路為靠背,堅持五個拳頭(新義州至宣川、龜城至定州、價川至新安州、順川至西浦、新成川至三登)向前伸,保障作戰(zhàn)的勝利。
郭維城接到命令后,立即入朝進行實地勘察。任務是光榮的,然而也是極為艱巨的。龜城至殷山129公里長的鐵路,要穿過龜山、久殷山、退逾嶺、長城峴口四座大山。為了爭取時間,避免打隧道,要開鑿3個埡口、4個臨江峭壁、3個深路塹,這些線路所經地區(qū)大部分是堅石;還要跨越大同江、清川江、九龍江、大寧江、川坊江和東門川6條大江。施工條件差,時間緊,制空權又不在志愿軍手中,按一般估計,要想在1953年4月底以前完成此項任務,是很困難的。郭維城向上級提出兩件事:一、戰(zhàn)場上修鐵路,鐵路工人上不去、頂不住,要調部隊上。二、工期能否緩至1953年5月完成。
毛澤東得知此事后下達命令:1月入朝,2月開工,4月完成。周恩來根據(jù)毛澤東的命令作出決定:搶建鐵路部隊除已下令調集的四個鐵道兵師外,再增調兩個師,但工期不能緩,一定要趕在敵人前面,做好反登陸作戰(zhàn)的一切準備。滕代遠轉達了周恩來的指示。洪學智對郭維城說:說嚴重一點,沒有這條鐵路,如果敵人從西海岸登陸,前沿部隊就很難活下去。郭維城深感任務艱巨。他堅定地表示:“請毛主席放心,我就是用身體鋪路,也堅決按時完成任務。”
修建鐵路,工程技術人員是關鍵。郭維城從衡陽鐵路管理局抽調150名技術干部和工人,加上全國各鐵路局抽調的共3000名員工迅速組成搶建隊伍。他和局領導商定,第二天就在沈陽召開營以上黨員干部大會,動員傳達上級指示和新建鐵路的意義、任務及要求,并布置入朝的具體工作。三天后,郭維城率新建鐵路指揮局機關分批入朝。
由于部隊提前開進,機關又不健全,郭維城的工作非常忙。他白天看現(xiàn)場,與測量隊的人員一起勘測設計;晚上研究計劃,確定分工,常常是通宵達旦。
為了爭取時間,郭維城提出先搶建龜殷線龜城至八院面段,再由八院面接通至價川,在價川至龜山間咽喉地段修一條平行線,以滿足反登陸作戰(zhàn)時期滿浦、平北兩條線路的運輸要求。經中朝新建鐵路理事會批準,新建鐵路指揮局確定了邊測量、邊設計、邊施工的原則。
1953年1月31日,新建鐵路指揮局黨委召開擴大會議進行動員,確定了施工計劃。郭維城號召大家一定要爭取時間、搶速度,堅決完成任務。
金日成:“中國有萬里長城,志愿軍同志可又是幫朝鮮修萬里長城了。”
當中共中央發(fā)出到抗美援朝最前線去的號召后,國內出現(xiàn)了人人報名、個個爭先的情景。新建鐵路指揮局的干部職工熱情非常高:被批準了的高興極了,未獲批準的搶著要去。儲文斌處長見到名單上沒有自己的名字,就提前偷偷地把背包送上了車,硬是跟到了朝鮮。工程師丁昱結婚剛一天,妻子即愉快地送他上戰(zhàn)場。護士陶成敏被留在了國內,她急得抱頭大哭……第一天動員,第二天會餐,第三天登車,沒有一個掉隊的。愁的是搶著登車的人太多,要把好車門。部隊更是求戰(zhàn)心切。第七師政委程榮耀在動員大會上問道:“同志們愿不愿做最可愛的人?”“愿意!”戰(zhàn)士們都一下子站起來,大聲回答。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來自全國各個大區(qū)6個師的部隊和3000名鐵路員工,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全部開進了朝鮮戰(zhàn)場。第七師到得最早,1953年1月15日就到達了預定位置。這樣就為新建鐵路提前開工爭取了時間。
剛入朝時,新建鐵路指揮局機關只有十幾個人,大家一起擠在沙塢里天耳山腳下一間牛棚里。好在大家都有不怕困難、忘我工作的決心,來了事情搶著干。就拿龜城材料基地來說,第一天派人去設點,第二天就從國內發(fā)來一車皮施工機具;人手少,附近部隊聞訊趕來,冒著敵機的轟炸和掃射,連夜搶卸完畢。材料處的人員在整個突擊搶建新線鐵路的過程中,24個人完成了在國內需要50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共卸裝工程材料12萬噸,平均每人5000噸,為國內工效的兩倍以上,有力地保證了施工的需要。
第一期工程是龜城到殷山鐵路,這段穿過4座大山,跨越6條大江的鐵路線,施工條件差,任務急,規(guī)定在4月底以前完成任務。
當時新建鐵路指揮局下屬的兩個勘測隊,是先于部隊半個月入朝的,他們邊測量,邊設計,先一段段拿出平面線路圖、縱剖面圖,部隊再順線路圖開始施工。價殷段是龜殷線最后一段,部隊到達后線路圖還沒有;有了圖,工程技術干部未到;干部戰(zhàn)士不懂技術又無技術資料,但大家積極性高,待技術人員一到,立即開始照圖測量釘樁,按樁號開工。4月底通車不能延誤,形勢逼人,干部戰(zhàn)士的壓力都很大。加之工具、機械、運輸力不全,施工困難很多,他們要完全靠體力和毅力克服各種困難。
當時的朝鮮戰(zhàn)場,志愿軍還未能完全掌握制空權,新建鐵路指揮局將士是在敵機襲擊與警報聲中施工的。所以部隊入朝后,防空教育是重要一課,駐地所有門窗都掛上防空布(紅黑兩層布),封得嚴嚴實實。他們靠山住,都要挖防空洞。
第一期三個月的施工如期結束,這段時間里積累的施工經驗為大家上好了第一課。到第二期工程時,修建工作就主動多了。
龜城至德川線,修龜殷線時已完成龜城至八院面段。二期工程為從八院面到德川段。分配給第十一師的任務是球場到德川段中間的蘇民里一段,雖說只有10公里長,但地形復雜,都是大山,需大填大挖,打隧道,架高橋,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一個大填方就高31米,底寬120米。金日成視察工地時,站在大填方的路基頂上,對施工部隊用中文說:“中國有萬里長城,志愿軍同志可又是幫朝鮮修萬里長城了。”
八院面到德川段是根據(jù)金日成要求,加修的一段東西聯(lián)絡線,目的是使東西海岸與縱向鐵路都連接起來,不但滿足戰(zhàn)爭需要,對朝鮮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也有重大意義。
此時,朝鮮停戰(zhàn)談判開始,志愿軍空軍也有了制空權,所以施工中的防空形勢好轉多了。
施工部隊人員坐等著催要圖紙,測量隊人員剛畫完,他們拿了就往回跑
要說最緊張的還是測量隊的人員。部隊提前開進,急等圖紙施工。怎么辦?只有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測試隊的三個分隊日夜加班。白天野外測量,零下30多攝氏度,水平儀凍得失靈,測試隊的工作人員就在三腳架下掛一個用罐頭盒做的小爐子,邊烤邊測。晚上集中到一起畫圖搞設計。就是這樣還往往跟不上趟。施工部隊的人員坐著催要,圖紙剛畫完拿了就往回跑。緊張了一個月,終于完成全部施工設計圖紙。在平均每天3.9公里施工中,他們反復研究改善設計,避免了7處艱巨工程,取消了3座總延長為800米的隧道工程,對龜殷鐵路提前完成作出了重大貢獻。
龜殷鐵路全線共有92座橋梁,其中大橋6座,中橋34座,小橋52座,平均不到1.5公里就要架一座橋。為了適應戰(zhàn)備形勢,爭取提前再提前,郭維城經常與技術處長華允璋研究方案,及時總結經驗,采取不同于和平時期的特殊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效。
在深入進行戰(zhàn)備動員教育和基本完成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龜殷鐵路全面開工命令于1953年1月31日正式發(fā)布。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師的部隊和朝鮮人民軍鐵道第三旅的部隊,沿著龜城—八院面—價川—殷山129公里線路一字展開。盡管天上不時有敵機干擾襲擊,地下冰凍三尺,但指戰(zhàn)員們甩掉皮大衣,有的連棉衣也脫掉了。大家揮動鐵鎬鐵鍬、鐵錘鋼釬、撬棍釘耙,向著凍土、堅石、冰凍的江河發(fā)起了進攻。扁擔、土箕子一齊上,挑的挑,扛的扛,人人揮汗如雨,個個爭先恐后,揭開凍土層取土填筑路基。
數(shù)萬名鐵道兵官兵克服了施工中的種種困難,經過突擊搶建,頑強施工,龜城到價川段的鐵路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全線通車了。彭德懷致電祝賀:“這條鐵路修建不僅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而且有極大的經濟意義。”金日成得知這一喜訊后,親筆寫來賀信,對志愿軍鐵道兵表示感謝。
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新建鐵路指揮局官兵突擊建成了龜殷鐵路,完成全線近300萬土石方的任務。在整個突擊搶建過程中,有3252人立功,其中榮立一等功和二等功的有86人;有96個單位立了集體功。
美軍電臺驚呼:“共軍火車天外飛來!中共志愿軍是什么奇跡都能造出來的。”
突擊搶建清川江鐵路大橋的工程極為艱難復雜。這項任務由第十七團的五連、六連和橋梁工程隊的人員承擔。為隱蔽意圖和做好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他們首先到4公里外的深山里砍運木料。那里山陡坡滑,荊棘叢生,無路可走,許多人的手、臉都被劃破,但他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按時完成了3140根樹干和1000余根樹杈的砍運任務。接著兵分兩路,一個分隊預制木籠和排架,開采片石;一個分隊以突擊速度,僅用5天時間,就在清川江上架起一座長250米、寬2.8米的便橋,打了一個漂亮的前站,為正橋施工鋪平了道路。
1953年3月1日,搶建清川江鐵路大橋開始了。鐵道兵官兵撬開一米多厚的凍土層,緊張地拼裝木籠,投置片石。就在這時,官兵們突然發(fā)現(xiàn)位于江心的兩個墩位的水下留有舊墩殘體,如果不清除掉,就無法建造新橋墩。怎么辦?共產黨員申金歲、吳萬根和共青團員雷國柱三人挺身而出,脫掉棉衣,捧著炸藥包跳進冰冷刺骨的江流中爆破障礙物。在他們的帶動下,又有16名戰(zhàn)士下到江里清除殘物。官兵們只用了10天時間,就在寬闊的江面上建造起20個橋梁墩臺。
清川江鐵路大橋共19孔,每孔跨度為13.5米;每孔要架6片工字梁,全橋共架114片工字梁;每片工字梁凈重為1.5噸。沒有架橋機,沒有起重機,連輛小吊車也沒有,怎樣才能將114片工字梁架到清川江上呢?郭維城參加了裝吊組人員開的“諸葛亮會”,并鼓勵他們大膽設計,提出不同方案。經過反復試驗,確定鋪上鋼軌滑運架梁,僅用3天就將114片工字梁全部架完。3月19日,清川江鐵路大橋勝利竣工。價川—殷山段也于4月5日接通,火車從清川江上奔馳而過。
提前一個月完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朝人民粉碎美軍登陸冒險、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決心,意味著志愿軍無與倫比的戰(zhàn)斗力。每提前一天就可向前線輸送3萬噸作戰(zhàn)物資,每提前一天就可向前線運送一個師的部隊。美軍電臺驚呼:“共軍火車天外飛來!中共志愿軍是什么奇跡都能造出來的。”龜城至殷山鐵路原估計兩年才能修通,沒有想到這樣快。待敵人醒悟過來,為時已晚。由于中朝部隊對反登陸作戰(zhàn)做了充分準備,艾森豪威爾的登陸冒險進攻計劃只得收場。正如毛澤東所說:“只要準備好了,勝利就是我們的了。”
彭德懷在賀電中說:龜城至殷山間新建鐵路今天勝利地完成了。這條鐵路的建成,將進一步保證在敵人大舉進攻下的運輸供應,并將有助于我們親密的友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這條鐵路是在戰(zhàn)爭中、在敵機瘋狂轟炸下與冰凍嚴寒的季節(jié)里修建起來的,修建中的困難是很多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但是在同志們的艱辛努力下,終于在60天里完成了90天的任務,提前通車,這是你們對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巨大貢獻。你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一期工程結束后,繼續(xù)修建二期工程德八鐵路
第一期工程龜殷鐵路完成后,新建鐵路指揮局官兵又投入到二期工程八院面至德川段的修建工作中。
德八鐵路全長86.7公里,雖比龜殷鐵路線短,但任務更加艱巨復雜。全線路基土石方共455.5萬方,隧道27座,大小橋梁37座,涵洞269座,場站12處。
1953年5月下旬重點工程開工,6月初施工全面展開。當時機械不足,路基上土石方工程全靠人工打釬爆破,用這種小爆破法炸堅石,費力大、效率低、進度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郭維城親臨現(xiàn)場,啟發(fā)大家動腦筋、想辦法,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創(chuàng)造奇跡。指戰(zhàn)員們備受鼓舞,改進施工方法,在土石方密集地區(qū)采取大爆破法,節(jié)省了大量勞動力,縮短了工期。
隨著天氣轉暖,雨水漸多,橋涵挖基困難,幾度因水位上漲而停止施工,因此,戰(zhàn)勝水害是橋涵施工的突出問題。郭維城抓住這一環(huán)節(jié)組織施工,部隊官兵不分晝夜,冒雨突擊。施工技術水平低,郭維城號召大家邊學邊干,并決定組織短期的專門培訓班,培養(yǎng)技術骨干。采取這些措施后,終于克服了工程難度大、技術力量不足等困難,戰(zhàn)勝了洪水。到9月底,橋涵工程基本完成。
德八線施工的主要特點是機械施工。郭維城采納技術人員的建議,使用挖土機、卷揚機聯(lián)合操作,克服了坡度大、人力無法往上運的困難,保證了施工需要。
材料供應的好壞是新建鐵路工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工程的進度和質量。施工初期,由于任務緊急,提不出材料預算,管理和采購的干部十分缺乏。郭維城本著局機關能簡則簡、基層部門盡量健全的原則,調整材料供應機構,加強材料干部的配備,從而迅速扭轉了材料供應的混亂局面,滿足了工程的需要。
1953年10月,橋涵工程基本完成,郭維城將主要兵力轉入線路土石方工程。由于兵力增加,部隊在施工中也摸索了一些經驗,以及停戰(zhàn)后的和平環(huán)境,使全面展開施工和發(fā)揮機械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954年4月11日,金日成來到了重點工程杜日嶺隧道和30.8米高填方工程視察,并和戰(zhàn)士們談話。金日成緊緊地握著郭維城的手說,感謝你們,你們不僅為反登陸戰(zhàn)役的準備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朝鮮今后的和平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朝鮮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德八鐵路于1954年4月25日全線完工,5月3日舉行了通車典禮。
1953年11月5日,根據(jù)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建鐵路指揮局,以它為基礎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指揮所,任命郭維城為司令員,韓光為政治委員,負責繼續(xù)指揮留朝執(zhí)行新建復舊工程的志愿軍各鐵道兵部隊。1955年春,金達萊盛開之際,朝鮮人民載歌載舞歡送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郭維城率領完成了各項任務的鐵道兵部隊載譽回國。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怎樣的兵役制度保證納粹可以征兵1000萬戰(zhàn)斗?
- 2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勸降葉挺遭拒 稱“請槍斃我”
- 3羅榮桓“翻邊戰(zhàn)術”粉碎5萬日寇大“掃蕩”
- 41959年大陸導彈40秒擊落臺灣高空偵察機內幕
- 5朝鮮戰(zhàn)爭中的蘇聯(lián)空軍 為保密不敢用俄語聯(lián)絡
- 6美國人眼中的朝戰(zhàn) 戰(zhàn)爭擴大的責任在麥克阿瑟
- 7抗戰(zhàn)期間美援增加后 為何國軍戰(zhàn)斗力反而下降?
- 8戰(zhàn)史趣聞 國民黨使用八吋炮被誤以為是原子武器
- 9中國武器的黃金期 兩伊戰(zhàn)爭雙方都用中國武器
- 10劉伯承抗戰(zhàn)治軍方略 日軍軍令是“第二種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