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粟裕對日哪場戰斗令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
在蘇中抗戰的前中期,粟裕指揮對日作戰的規模一般都不大,原因主要還是新四軍的力量尚不足以與日軍對拼,但到1944年初,蘇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已達到20個團,計3萬多人,并且集中進行過冬季練兵,技戰術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這使粟裕認識到己方已經有了大規模主動出擊的可能。
1944年2月至3月,粟裕著手組織車橋戰役。此戰他集中了5個主力團,分別為蘇中軍區教導團、第四分區特務團、第一團、第七團和第五十二團,這些部隊均是蘇中新四軍的絕對主力,像第七團、教導團都可以獨立完成一場大的戰斗,再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如此規模的攻勢作戰,在蘇中抗戰史上沒有先例。
粟裕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他有一個“組織戰斗”的理論,其關鍵點就是實行大兵團作戰中的協同作戰。奉命參戰的5個團平時各打一處,作戰風格也不盡一致,粟裕就把互相了解、特點相仿的部隊,臨時編成一個建制,共編成三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并適當調整了部隊建構和干部配備。
車橋一帶皆為水網地區,粟裕發動3萬多民兵與群眾,在車橋周圍筑路打壩,共筑起穿越湖蕩、綿延達30里的5條大壩,以便于部隊隱蔽接近車橋。此時新四軍在蘇北已經樹大根深,具備相當雄厚的社會和群眾基礎,可謂是一呼百應,與抗戰前中期已不可同日而語。筑壩之外,粟裕又組織數以千計的船只,把部隊、云梯、擔架隊運到了車橋附近。
大戰之前,粟裕將師直機關分成前后兩個梯隊,其中一個梯隊北移,他自率一個梯隊南移,用來吸引日軍的注意力。當時無論是正忙于“清鄉”的日軍主力,還是守衛車橋的日偽軍,事先對他的作戰意圖及部隊調動均一無所知。
3月5日,攻城主力第七團遠途奔襲,從南北兩個方向直插車橋。粟裕對該團指戰員說:“成敗勝負,關系重大,哪怕敵人筑了銅墻鐵壁,你也要給我砸開它!”
他事先為攻城部隊特制了一批攻堅器材,光用于登城的就有連環云梯、單梯三角鉤、爬城鉤等多種,突擊隊泅水游過外壕后,便借助這些器材爬過圍墻,對通往街心的碉堡展開攻擊。
粟裕在車橋戰役中采用的是“掏心戰”戰術,即先進入街心,占領鎮內的所有街道,然后四面開花,分割包圍,對周圍的碉堡逐一攻堅。在攻陷車橋的同時,前來增援的日偽軍也遭到伏擊,傷亡慘重。
車橋戰役共打死打傷日軍350余人,僅第六十五師團就報告戰死69人,其中包括大隊長山澤大佐、機關槍中隊長金丸中尉。在這份報告中,紀錄有14人失蹤(實際已被俘),這是大反攻到來之前,敵后戰場上一次性戰役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日俘炮兵中尉山本一山供認:“這次戰斗失敗,我們犯了輕視新四軍的錯誤。”說到這里,他的目光中滿是敬畏,突然收緊下巴:“你們的粟裕了不起!”
粟裕在對日作戰中指揮的大規模戰役不多,戰績也因此受到影響,但這跟他的指揮能力并沒有關系。一方面是新四軍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戰,另一方面上級的指導方針對他有很大約束。例如在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經過報到新四軍軍部后,軍部起初竟然不是高興,而是十分擔心。主持工作的饒瀨石害怕這樣大動干戈,會不會“過分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像百團大戰那樣,引起日軍瘋狂報復,也給華中根據地來個“五一大掃蕩”。
車橋戰役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戰役結束不久,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此后當粟裕揮師進攻車橋附近的日軍據點時,戰斗都出奇地順利,日偽軍幾乎是望風而逃,像車橋那樣拼命死守或增援的事再也沒發生過。
相關閱讀:粟裕“盡打神仙仗”
粟裕在解放戰爭史上完成的五大奇跡
(一)現代戰爭中的大兵 團作戰以戰養戰的奇跡
以戰養戰作為戰爭中的最高境界,在冷兵器時代,已經不多見,在現在戰爭武器裝備對后勤要求非常之高的條件下,是很難辦到的.但粟裕卻做到了,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一系列戰役最具典型意義.華東野軍以繳獲補充武器以俘虜補充兵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并且完全靠繳獲成立了一支炮兵縱隊.國 軍在華東從以旅為編制行動,到以一個整編師為規模,華東戰場上的國 軍出現過九個師集結在一起的方陣,最后淮海戰役中的華東國 軍完全是以兵 團為規模行動,由此可見粟裕給國 軍的壓力.南麻臨朐兩個戰役為什么對華野來說算作失敗?損失到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沒有殲敵武器彈藥不能從繳獲中補給.兵員不能通過俘虜補充.對靠戰爭補給的華野來說,
這種無形的損失更大。如果放在東北根本不成為問題,四平攻堅戰、德惠戰役、農安戰役林 彪受的損失也不少,但背靠蘇 聯的強大武器補充能力.東北的兵源沒了還有朝鮮.因此不熟悉歷史的人根本看不出來.48年初粟裕發給中央電報中就提到目部隊大炮不少但炮彈極為緊缺.陷入了有槍炮無彈藥的尷尬境地.粟裕在豫東戰役中打開封的目的之一就是開封城內的彈藥裝備.淮海戰役規模前所未有。實際彈藥消耗差不多是遼沈平津兩戰的總和。靠豫東濟南兩次戰役的繳獲根本無力供給。于是才有大連到煙臺的海上運輸線。所以粟裕在戰役結束后就說,戰役取得勝利第一功是山東的民工。第二就是大連的炮彈。這其實也正是一個天才軍事家的受后勤條件制約的無奈感嘆吧。
(二)腹背受敵的殲滅戰孟良崮戰役
東北林 彪打不動新一軍新六軍,粟裕卻能全殲整編74師。有些人就得出新一軍新六軍比74強的觀點。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就部隊裝備來說。74師和新一軍新六軍不相上下。部隊戰斗力74師和新一軍不相上下。比新六軍高出許多。一支部隊打了勝仗戰斗力就會提高,打了敗仗就會下降,在孟良崮戰役時74師和華野交手互有勝敗,戰力維持在原水平。新一軍在夏季攻勢系例的勝利后戰斗力最高達到歷史的顛峰。不過這時東北來了草包陳誠。孫立人被脫離部隊,部隊編制被打亂從此一蹶不振。
因此孟良崮戰役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來的那么簡單。孟良崮之所以成功,第一74師被逼上山地筑不起工事。第二大量的重裝備帶不上去,水冷式機槍無水制冷戰斗力削弱.第三身處絕地僅靠空投彈藥食品飲水不能得到有效補充。第四張靈甫與83師長李天霞有隙,國 軍對粟裕的圍點打援非常忌憚。所以83師并沒有派主力援軍。這一切戰機都是粟裕捕捉和創造出來的。
孟良崮之所以稱為奇跡。是因為這是一次腹背受敵殲滅戰。25師和83師一部相距74師不過幾公里,在戰斗打響后很快就能加入戰斗。其他各路援軍包括第五軍第十一師到達戰場的時間,最近一兩天,最遠不過幾天的路程。當時的情形華野大軍在里面圍殲74師,外圍國 軍各位部包圍著華野大軍。其險惡程度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三)孤軍深入的殲滅戰豫東之戰:
現代戰爭條件下孤軍深入敵后打殲滅戰也就粟裕敢做。現代戰爭條件下,后勤要求不在限于糧草,戰場上也離不開武器彈藥的補充。如果戰斗失利武器彈藥得不到補充,部隊要么成為任人宰割的的魚楠之師要么成為一支流 寇部隊。
在粟裕記念館有人認為豫東之戰的第三階段是因粟裕貪功打黃伯韜導致部隊受了部份損失。區壽年被俘后就對粟裕說,華野部隊有被全殲的危險應該馬上撤走。但粟裕堅持對黃伯韜部發起攻擊,同時下令對黃部攻擊時不得穿插分割。在黃伯韜求生無望連遺書都寫好時卻突然撤走。因為黃自東來粟欲東去,在平原地區短距離大部隊行進速度,我軍與國 軍相比并不占優。不打就走很容易被黃伯韜咬住。
豫東之戰可以說是整個解放戰爭中的轉折點,沉重打擊了華東戰場上國 軍以兵團規模作戰的信心.此戰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為解放軍進一步殲敵重兵集團,攻克敵堅固設防城市創造了經驗。國 民 黨 “國防部”在其《中原會戰經過及檢討》中說,此次豫東會戰,共 軍表現特異的有三點,“敢集中主力作大規模之會戰決戰”,“敢攻襲大據點”,“對戰場要點敢作頑強固守,反復爭奪”。
濟南戰役徐州各兵團根本不肯去救援。每天只前進幾公里。豫東戰役后,毛澤 東說:“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四)60萬對80萬的圍殲戰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這樣的大兵 團作戰,敵我兵力對我比軍少于敵軍的情況下,一般會打成擊潰戰。打成殲滅戰很難。淮海名義上雖然有個兩大野戰軍共同作戰,劉鄧大軍實力太弱,時中野全軍僅有75mm野炮兩門,山炮四十二門,炮彈約兩百發;迫擊炮兩百零七門,炮彈約兩百五十發,每門炮平均只有一發炮彈。憑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無法壓制住敵軍火力,因而攻擊難以奏效,無法達到迅速殲滅的目的。實際上只起到了一個阻援兵團的作用。吃黃維兵團根本吃不動,最后華野派出了4個縱隊加炮縱才搞定。
淮海戰役從發起到統一指揮都是粟裕提出來,戰場的大多數決策大多出自粟裕。就連戰爭進行中部隊的糧食供給困難,都粟裕發現并親自制定解決方案。
(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戰上海戰役
有誰見過這樣的攻城不能用重武器,攻城中電未停水沒斷。30萬軍隊駐防的大城市, 國民黨的軍艦可以直接參戰。攻下來后完好無損。這無疑是又一大奇跡。
1949年9月,粟裕到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上劉伯承向代表們介紹說:“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這就是粟裕,他的命運是與共和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的名字是勝利的象征。
美國人眼中的華東野戰軍(美國援華顧問團團長包德溫,在大使館里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
“華東共軍的作戰經驗,尤其是他們的進攻精神,在共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這一點,甚至連裝備最好、人數最多的東北共軍也比不上他們。作為一名軍人,我對華東軍事統帥陳毅和粟裕將軍的指揮藝術,不得不表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