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仗日軍哀嘆 我“鋼軍”遇到比俄軍更強對手
1939年12月爆發于廣西賓陽縣境內的昆侖關戰役,是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
1939年夏開始,日軍在中國南海地區調動頻繁,集結兵力,準備開辟華南戰場,截斷我西南國際交通線。
1939年11月24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攻占南寧,隨后北犯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12月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
在桂南抗戰形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亟令發動反擊。
當時關北中國軍隊由白崇禧的桂林行營指揮,統率總兵力約6萬人,連同輔助部隊共30萬之眾。其中由杜聿明任軍長的第5軍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武裝部隊,為此次作戰主力。固守昆侖關及關南的日軍是第21軍之一部,轄第5師團,兵員總數約10萬人,實際參加戰斗總兵力只有4.5萬人。
1939年12月18日,第5軍對昆侖關日軍發起攻擊。正面主攻部隊鄭洞國榮譽第1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占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占領老毛嶺、萬福村、441等高地,最后攻占昆侖關。19日午后,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昆侖關又被奪去。此后,雙方反復爭奪陣地,傷亡甚眾。
杜聿明運用靈活戰術,機動作戰,隨時調整作戰部署,移兵于昆侖關以南之羅興堡、同興堡、界首堡及653高地,對日本形成四面包圍之勢,并決定采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
自12月23日起,日本雖增援兩個大隊兵力,敵旅團長中村正雄親自到九塘督戰,也不能挽回敗局,反而被榮1師第3團當場擊斃。在戴安瀾200師攻克同興堡、榮1師繼克羅塘堡后,桂軍韋德團又攻克653高地,200師鄭庭笈團和劉少峰團奮戰一晝夜,奪取界首陣地,使昆侖關日軍屏藩盡失。
12月28日至30日,邱清泉新22師鄧軍林團,三度突入關口,占領全關和敵軍最后一個保壘。31日,昆侖關戰場所有零星抗拒之敵全部肅清。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
據日軍戰后公布的數據,此役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長中村正雄,第42聯隊和21聯隊的聯隊長,第1、2、3大隊的長官均被我擊斃,該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 余人,被俘100余人。
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日軍第5師團長今村均中將也在戰后向統帥部的報告中稱中國軍隊“值得我軍敬意”。
但中國軍隊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此役僅榮譽第1師就傷亡軍官131名、士兵3272名。中國軍隊傷亡總數達1.4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