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淮海戰役勝利原因有哪些
淮海戰役是我國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之間展開的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決戰,最后以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解放軍在人力物力上都處于下風,卻能在戰場情況復雜多變的條件下,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這是因為什么呢?
人民群眾支前大軍
一方面,我軍在戰局如此變幻莫測的淮海戰役中取得全勝,是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正確指揮的結果,正是在他們科學的戰略決策與嚴密的軍事部署下,加上將領們把握最佳時機、制定最優戰術,以此帶引解放軍們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為整場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戰爭其實打的就是軍心,解放軍雖然武器裝備上不如國民黨的條件優越,但是解放軍士氣高漲,在戰前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主談心會,加強軍人們的軍事政治思想,我軍愈戰愈勇,士氣逐漸高漲,給予敵軍狠狠地重擊。
然而,淮海戰役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人民群眾的支持,有一句老話說的是: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的確,由于我軍前線物資不足,人民群眾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支前大軍,不分日夜、不辭辛勞與危險地往前線運送物資并將傷員運往后方,正是他們的付出,滿足了前線戰士的需求,使得戰士沒有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投入抗戰,最終取得全勝。
淮海戰役作為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正是我國指導員、解放軍與人民百姓多方面合作帶來的結果,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頁榮耀。
淮海戰役紀念章是什么樣的
淮海戰役,最后是解放軍以少勝多,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而為了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參戰的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都在戰后為士兵以及其他人員頒發了紀念章,因此淮海戰役紀念章有兩種款式。
兩款紀念章都背有別針用于給受頒發者佩戴,但各自圖案不同。華東野戰軍版的紀念章,是圓幣形狀,直徑約27毫米,紅銅的質地,大約重6克。表面有不同的顏色,或油漆紅、咖啡、銀白色等。紀念章正面的圖案,中央是兩把交叉的步槍,搶上都已經插上了刺刀,這象征的就是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配合作戰,既是力量的象征,更是友誼的表現。圖案的上方是一顆散發著光芒的紅色五角星,是當時的軍徽。而下方則是“淮海戰役紀念”六個紅字。紀念章背面刻著一些陰文字體,軍區以及頒發時間。
中原野戰軍版的紀念章,雖然也是圓幣形狀,但它正面的圖案是超出上方的。圖案的主題是兩只交叉的手,標志的也是兩大野戰軍的合作,背后則是一條河流,代表的就是淮河。而最上方兩只手捧著的就是紅色五角星,表示一心向著軍隊。而在圖案的中間,是“淮海戰役”和“勝利紀念”兩行紅字。據記載,中原軍區頒發紀念章的時間是1949年2月5日,因此紀念章背后刻的時間應該就是這個。
據說,淮海戰役紀念章總共發放了60萬枚以上。
解放戰爭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是誰
在淮海戰役中,中共解放軍方面的作戰是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領導的,其中前三位為常委,而鄧小平任書記。
鄧小平照片
據記載,鄧小平曾經幾次表示淮海戰役是毛澤東交給他指揮的,而且部署也是他主持決定的。但是根據真實的歷史,鄧小平的這一說法是有問題的,他本身并沒有過多地參與這場戰役的決策和指揮。
淮海戰役是隨著戰局變化一點點打下來的,就計劃和部署而言,雖然是一開始還并不成熟但也早已定下,是由粟裕最早提出再經過毛澤東等中央軍委完善。所以,這方面的功勞是他倆的,與鄧小平關系不大。
總前委成立時淮海戰役已經開打整整十天,而且實際上之后總前委五人也只開過一次全體會議,當時已是第三階段,內容討論的是接下去的渡江戰役部署。可見總前委并沒有真正指揮這場戰役,它的意義只是領導和協調兩大野戰軍。具體的戰斗還是軍隊的領導和將領自己指揮的。
此外,在淮海戰役中,中野是配合華野作戰的。在最后統計的結果里,華野總共殲敵約44萬,占總數的80%,傷亡也有約9.1萬,占總數的67%。可見淮海戰役的主力是華野的,而非中野。而鄧小平當時是中原野戰軍的政委,是無法指揮中野的。
身為總前委的書記,鄧小平在淮海戰役中是重要的功不可沒的,但遠沒有他說的那么大,可見他有爭功之嫌。
淮海戰役過程中一些真相揭秘
淮海戰役在大多數史料或者教科書上的記載中,最后是解放軍以60萬的兵力戰勝了國民黨80萬的兵力。按照這個說法的話,中共是以少勝多的奇跡,但是不少人的研究中真相并非如此。
排除部分污蔑撲臟水的人的說法,比較可信的觀點是,就正規軍的數量而言,國軍并不比共軍多,甚至比對方少。因為解放軍除了參戰的60萬正規軍還有40萬的民兵,此外還有整整543萬的支前民工,而他們承擔了80%的糧草彈藥和裝備的運送,此外,護送傷員的擔架也是他們負責的。由此可見,共軍的后勤工作幾乎都是民工完成的,軍隊的組成肯定都是正規軍。而國軍方面,有不少兵力是后來增援的,而且除了七大兵團還有兩個是綏靖區,其中一個更是大部分起義。此外,其中有些部隊是臨時編成戰斗力很低,甚至有些空番號,可見80萬的國軍水分不少。
另外,關于淮海戰役還有一個真相,那就是中共方面作為指揮的總前委只是名義上,其實并沒有指揮。理由有幾點,第一是在籌劃階段并沒有計劃成立總前委;第二是陳毅與鄧小平的統一指揮并沒有真正實施;第三是總前委成立于開戰后十天,十分滯后;第四是總前委的成員構成以中野為主,對指揮主力的華野不利;第四是總前委只開過一次全體會議而且與戰役無關。由此可見,總前委的組建,真正的意義并不在于指揮,而在于協調兩大野戰軍。
解放軍大將粟裕與淮海戰役如何
眾所周知,根據歷史史料記載淮海戰役的主要領導指揮官有粟裕、劉鄧、陳毅等人,其中粟裕除了是整個戰役的主將之外,還是此次戰役的最初提議者,是粟裕向毛澤東提出了展開淮海戰役這一建設性意見,也是粟裕提出了關于整個戰役的統一指揮體制,所以,粟裕與淮海戰役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
粟裕
就連毛澤東也曾經做出“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這樣的高度評價,這無疑是對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的極大肯定。但是,歷史的記錄里面并沒有給粟裕多少關乎淮海戰役的榮譽,而他本人的回憶錄里面也幾乎沒有提及任何關于淮海戰役的內容,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一種說辭是淮海戰役根本就不是粟裕領導指揮并最終取得勝利的,而且顧及當時的主要領導者的政治立場,粟裕不敢搶戰功,想要為自己的后半生求得一番太平。而根據歷史記載,淮海戰役的促成確實是粟裕的功勞,而為什么他的榮譽以及現當代一些影視作品中都無從顯現這一現象,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不過,據說粟裕臨死的時候曾經說過當年的淮海戰役就是他所指揮,大概是因為已經知道自己的命數,所以把心里最想說的話說出來了。至于,粟裕對于淮海戰役的貢獻,就連毛澤東都已經表達了態度,當然也不是隨意的一句話,其中的歷史淵源大家各自猜去吧。
解放軍淮海戰役的影響都有哪些
三大戰役可謂是中國社會在解放戰爭中最為高潮的部分,而淮海戰役作為第二個戰役又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直接影響了整場戰局的勝負變化,關乎著整個國家社會的走向和命運,然而中國解放軍在這場戰役中打敗強大的國軍,取得全面的勝利,對全社會、全人民的的解放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淮海戰役在三大戰役中位于中部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一場決戰,幾乎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負。解放軍在這場戰役中消滅了蔣介石的大部分精銳骨干力量,將國民軍打得一蹶不振,此后由中共牢牢掌握主動權,幾乎是所向披靡。
其次,淮海戰役為整場戰役的取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消滅了防守于長江北面的徐州剿匪的主要重兵,使得解放軍得以渡江,對平津形成夾擊之勢,為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如此以來,形成了南制北鉗的局面,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完全處于解放軍的威脅下,給南京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場戰役的勝利,使得長江以北大局已定,大大縮短了全國范圍內的革命過程。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渡江戰役的勝利就是全人民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大范圍地區。淮海戰役本身就是一場充分體現人民戰爭的重大戰役,前線全力奮戰的解放軍正是有了后方盡心盡力付出相支持的民工百姓,才能取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