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里有這樣一首千古奇曲 竟然勝似鴉片
垓下大戰以楚軍大潰敗而告終,從而宣告了楚漢之爭的主線四大戰役拉下帷幕,現在漢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收拾殘局。
面對楚軍采用縮頭術的防守,劉邦此時的心情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喜憂參半。
喜就不用說了,這種防守原本是自己發明,并且一直采取的戰術,現在卻被一向高傲自大的項羽采用,不是因為項羽腦子時水了,而是因為形勢已經發生了翻來覆去的大改變啊。憂的是,雖然在大決戰中大敗了楚軍,但楚軍畢竟還剩下三萬多人馬,考慮到項羽的英勇,考慮到楚軍的頑強,考慮到許多末知的因素,如果楚軍以后堅守不出,那豈不是要像滎陽保衛戰一樣,又要進入長久的僵持戰呢?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正在這時,韓信出現了。他剛剛率大軍凱旋歸來,顯得滿面春風,笑容可掬。劉邦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馬上問計于他:“愛卿,項羽如果一直堅守不出,我們如之奈何啊?”
哪知韓信聽了哈哈一笑,沒有直接回答劉邦的問題,而是反問道:“大王,問您一個問題,如果一只鳥兒不肯叫,該怎么辦?”
“等它叫?”劉邦弱弱地答。
韓信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然后道:“要想讓鳥兒叫,辦法有三種,一是等他叫,二是求他叫,三是逼他叫。你覺得哪種最好?”
劉邦這回學乖了,直接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
“這個要看時機和火候。比如在革命之初,我軍勢單力孤,要想讓鳥兒叫,我會求他叫,因為只有他叫了,才能幫助和保護好我們,我們才有機會脫穎而出。比如在爭霸之中,雙方勢均力敵,要想讓鳥兒叫,我會等他叫,因為我那時沒有足夠打敗對手的能力,只有等待,才可能待到了突如其來的好機會。”韓信說到這里,頓了頓,才接著道,“然而,現在此一時彼一時,讓一只鳥兒叫,最佳的辦法是逼。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現在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絕對優勢,擊敗對手如探囊取物耳,如果在這樣良好的局面下,還一直苦等,一直苦求對手‘叫’,一來可能坐失良機,二來可能痛失良策啊。”
“現在項羽被我們的大軍圍的里三層外三層,這的確是良機啊。只是這良策還得請愛卿賜教啊。”劉邦顯然聽出了韓信話中的“弦外之音”,自然很是喜出望外。
韓信也沒有再轉彎抹角,直接說出了四個字:四面楚歌。
楚歌是指中國古代楚國之地的歌曲名謠,大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就是楚歌中的代表之作。每個人都故鄉情節,因此,對于楚軍來說,楚歌便是他們心中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通過唱楚歌的方式,動搖楚軍的軍心,瓦解楚軍的士氣。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啊。劉邦大為稱贊。
很快,一支由楚軍的降兵和漢軍中能歌善唱者組成的楚歌文藝演唱隊便成立了。因為當時的條件有限,如何讓楚軍們都能順利聽到楚歌,這輿論媒體宣傳團至關重要。當時沒有通訊設備,沒有擴音設備,沒有千里傳音的特異功能,便不斷增加楚歌文藝演唱隊人數,都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很快這只楚歌文藝演唱隊就演奏出穿越時空的天籟之音來,歌聲傳遍了楚軍大營內外。
項羽軍中大部分人是楚人,思鄉情切,想盡快結束戰爭,在歌曲的感染下,紛紛選擇了逃離,很快楚軍鐵打的營便成了流水的兵……
項羽原本是想等天亮了,組織剩下的3萬楚軍再和漢軍決一死戰,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接著又聽聞楚軍將士逃離的消息,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余名騎士突圍,最終只余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