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之戰的簡介 宋遼之間的有一次強勢碰撞
在中國戰爭史上宋,遼兩個龐大帝國在幾十年殘酷戰爭中發生過多次主力重兵集團之間的強烈野戰對抗。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發生的望都之戰是宋遼澶淵戰役簽訂和約前的最后一次主力兵團野戰對抗,這場戰爭對宋遼政治,戰爭的取向,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應該說在徐河之戰耶律休哥被重創后河北的戰況較為平靜。但宋太宗死后,遼國針對宋朝政局變化,再次發動了迅猛的攻勢,宋遼戰事再度升級,雙方互有勝負,咸平三年遼軍大敗宋軍俘獲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獲得了一場大勝,但隨即又在莫州中了范廷召埋伏死傷萬人,咸平四年遼軍入侵威虜軍,因為連日大雨,遼軍用皮制作的弓弦濕滑不堪使用,又中了宋軍埋伏,被斬首2萬級十五名高級官員陣亡或被俘!對此遼軍當然不甘心失敗,在休整了一年后咸平六年四年遼軍再度發難,越過邊境,殺向宋朝軍事要塞望都。遼軍指揮官是阻卜都詳穩南京統軍使蕭達凜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宋方指揮人員主帥是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繼忠,鎮州都部署桑贊,副部署李福。
望都系定州緩沖屏障,對此王超主張全力解望都之圍,而吳廷祚之子吳元扆主張全力防守唐河定州防線,放棄望都。王超否決了吳元扆的建議,決定帶領主力北上。王超意圖是集中,鎮,定的唐河大陣加上高陽關的兵力,組建一個壓倒性的十多萬人的軍團。但宋軍鎮,定唐河大陣戰前一直未得到加強,反有所削弱原駐扎河北的廣銳騎兵軍團三十個指揮兵力因為要節省河北的補給壓力已經被調往河東戰區,實際部署在鎮,定十個軍州兵力構成的唐河大陣不足六萬。更出乎王超意料的是大軍開動后,高陽關行營的周瑩拒絕聽從,聲稱自己直屬中央!長編記載“王超兼總北面三路兵(鎮,定,高陽關),諸將皆受節度。瑩獨貽超書,言本路甲馬,非詔旨不可興發”這樣一來高陽關十一個軍州的兵力只是開到了寧邊軍未能參戰!宋軍只能以鎮,定兩路人馬不足六萬之師北上!而遼軍兵力主力精銳針對南線的約有“馀九萬三千九百五十,即時南侵之兵也”用于河北即使占三分之二也可有六萬多,如果再加上遼國的漢軍等一些雜牌輔助部隊,兵力可以說此戰超過宋軍。王超在戰后的奏章中也聲稱“眾寡不敵”,應該并非完全是為了推脫責任!可以確定的是宋遼雙方此戰軍動員了強大的主力兵團。咸平六年四月望都之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