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仗薩爾滸之戰把位列強國的中國打退幾百年
如果現在是套路的時代,我想幾百年前也要講究套路,特別是打仗。眾所周知,從宋朝開始,就經常看到文人指揮戰場的局面,士兵們打的好,這位文臣就能青史留名了,士兵們打的不好,那保準是非戰之罪了,意思就是——不是本官打仗不行,是敵人太強了,反正就是這個鍋,本官不背。
當然了,如果咱們好好研究,就會發現許多場仗,都是文官在瞎指揮了。現在咱們夢回明朝萬歷年間,看一場文人指揮,結果自然崩的戰役。
這場戰役是很讓人心痛的,因為這次敗仗是讓滿清得到了江山、統治中國的關鍵戰役。這場戰爭的名字叫薩爾滸之戰。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雙方指揮官,滿清這邊,不對,當時叫后金,大名努爾哈赤,性格很堅毅,從奴才到開國皇帝,他的人生非常勵志;而明朝這邊,指揮官是楊鎬,估計大家都沒聽過,號風筠,商丘人,萬歷年間進士。這廝可謂是文臣的命,名將的心,然而指揮能力卻不行,還在明朝版朝鮮戰爭輸給了日本人,甚至謊報軍情,也不知道怎么撈到經略遼東的位置,可見他打仗不行,人際關系經營的不錯。
兵力方面,明軍有十一萬人,后金這邊有六萬人,但后金都是精兵。拼一拼以兵力優勢,說不定明朝還能贏。但咱們的大明朝攤上了一個喜歡玩套路,又玩的很糟糕的指揮官。這廝居然分兵,把十一萬大軍分成四路,分別是馬林,李如柏,杜松,劉鋌,估計在楊鎬眼里,這次戰斗跟剿匪差不多,屬于嚴重高估我方,嚴重低估敵方,不輸才怪呢。
雖然指揮官不行,但這時候的明軍還很有血氣,該打的時候絕對不慫。在楊鎬的指揮光環影響下,將士們也以為這次打仗很簡單,于是杜松為了搶頭功,帶著六萬精銳孤軍深入。然而之后他也發現不對了,因為他遇上后金的全部軍隊,處于劣勢的他,只能死戰不休,最終戰死沙場。
杜松一陣亡,能打的明軍就更少了,而劉鋌又中了后金的陰謀,帶著少量部隊,深陷重圍,但他也不做漢奸,拔刀就義。
可以看到的是,在楊鎬指揮下,明軍四路大軍被努爾哈赤分別擊潰,一片混亂的遼東就落入了后金手里,王朝基業就此形成。
指揮出問題,受罪最多的還是士兵和百姓,他們浴血奮戰,卻一點也看不到希望,他們稀里糊涂地敗了,他們的陣亡,也沒有任何意義,而他們后面的遼東百姓也遭受后金的迫害。
這場最讓人心疼的戰役落幕了,如果明軍贏了,或許中國的火器時代會一直延續下去,明朝人雖然發明不出強大的火器,但他們會學習外國來的技術;如果不是滿清統治中國,中國軍隊也不會拋棄先進的科技,或許也就沒有近代的恥辱······如果這場戰役贏了,會有很多很多的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