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軍校納入教材的抗日戰役 擊斃四千多日軍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作品《蜀道難》之中,曾經對入川的線路之險進行了非常傳神的描寫,而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被譽為“中國斯大林格勒”的要塞,成為阻擊日軍大舉入侵四川的關鍵所在。它就是位于長江邊上的石牌要塞。
石牌要塞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的南岸,地處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石牌村境內,這里距離宜昌主城區約20公里。1938年武漢淪陷后,國軍為了阻止日軍沿長江向西繼續進犯,在石牌等地點進行了嚴密布放,而作為沿江入川咽喉和陪都重慶的前哨戰,石牌要塞更是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高度重視。直到1940年6月宜昌失守后,蔣介石便委任陳誠為第六戰區司令官,并且提出了“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石牌第一”的口號。
1943年,日軍為了盡快打破在華作戰的僵局,集結重兵發動鄂西會戰,企圖通過這場會戰,將第六戰區的主力進行殲滅,并且打通長江入川通道,直接威脅當時的陪都重慶。面對日軍的大舉進攻,蔣介石多次向陳誠派發電報,要求他一定要確保石牌要塞的安全。并作出指示:“江防軍最后應死守資丘、木橋溪、石牌要塞之線,拒止敵人。石牌要塞,應指定1個師死守”。
為了遵行蔣介石的指示,陳誠把守衛石牌要塞的重任交給了自己手下的第18軍第11師師長胡璉。其實,早在大戰爆發之前,胡璉就利用石牌天然山洞眾多的地形特點,在這里修筑了很多防御工事,形成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防御陣勢;同時,他還用修改地圖迷惑日軍、建立伏擊圈和阻擊線的方法阻擋日軍的進犯。
1943年5月24日,日軍在突破石牌外圍防線后,準備對石牌要塞發起進攻。5月28日,日軍派出兩個師團向石牌要塞推進,并在5月30日開始了對石牌要塞的強攻。此后,18軍第11師官兵在師長胡璉的率領下,在大小高家嶺與日軍展開慘烈的白刃戰,并且在八斗坊的戰斗中重創日軍;空戰中,中國和美國的空軍曾經在戰斗關鍵時期擊落數架日軍戰機,長江之上,守衛炮臺的100余名海軍官兵也沉著應戰,有效遏制了日軍軍艦的入侵。
5月31日晚上,日軍開始向東潰逃,國民黨軍隊隨即展開反攻,到6月14日,第六戰區恢復到戰前態勢,鄂西會戰以中國獲勝的結局宣告結束。這次會戰國民黨軍隊擊斃擊傷日軍4000多人,粉碎了日軍企圖從長江下游向上游地區推進的企圖,而石牌保衛戰也被西方人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并列為反法西斯戰場上的兩大著名戰役,并被西方各大軍校納入軍事教材。
在石牌保衛戰之中犧牲的抗戰將士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