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帝即位后是怎樣打響守衛京師之戰的
景帝即位后,倚信于謙等,積極籌劃抗御瓦剌。
九月初七日,于謙推薦遼東都指揮范廣為副總兵,協助石亨佐理京營。大同總兵劉安擅離職守,進京求封賞,被群臣彈劾禁錮。
十五日,景帝依于謙薦,任命固守大同的副總兵都督同知郭登佩征西將軍印為總兵官,鎮守大同。隨后,又依于謙議,命監察御史白圭、李賓等十五人,往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各府縣招募民壯,就衛所操練,聽調策應。
十月初一日,也先和脫脫不花率領瓦剌軍挾明英宗至大同,被郭登拒絕。也先繞過大同南進。前哨精騎二萬于初三日抵紫荊關北口,另一路瓦剌軍從古北口南進,過洪州堡進攻居庸關,轉攻白羊口(居庸關西南)。初八日攻破白羊口,明守將謝澤戰死。
明廷接到郭登的戰報,京師戒嚴。初五日詔諸王派兵入衛。初八日,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將士皆受節制,劉安協守京師。分遣諸將率軍二十二萬列陣于京師九門外:總兵官石亨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于德勝門,都督陶瑾于安定門,廣寧伯劉安于東直門,武進伯朱瑛于朝陽門,都督劉聚于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于阜成門,都指揮李端于正陽門,都督劉德新于崇文門,都指揮楊節于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于謙親至德勝門石亨軍營,抵御瓦剌的主攻部隊。
初九日下令“有盔甲軍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斬”(《英宗實錄》卷一八四)。各軍至城外部署完畢后,即關閉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又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明史·于謙傳》)。于謙躬擐甲胄,率先士卒,以忠義諭三軍,人人感奮。
初九日,也先抵紫荊關,督促瓦剌軍攻關。投降瓦剌軍的明宦官喜寧引瓦剌軍由山間小路越過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備都御史孫祥、都指揮韓清戰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進逼北京。十月十一日,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將明英宗幽禁在德勝門外空房內以為要挾(袁彬《北征事跡》)。都督高禮、毛福壽襲擊瓦剌軍于彰義門北,殺敵數百人,奪還所掠千余人。喜寧向也先建策,要明臣出迎英宗。明廷以通政使參議王復、中書舍人趙榮到也先營見英宗。也先對王復等說:“爾小官,可令胡濙、于謙、王直、石亨、楊善等來”。
瓦剌軍散騎到德勝門窺探明軍陣勢。于謙知瓦剌軍將攻德勝門,命石亨伏兵于道路兩側空房中。瓦剌軍來攻,明軍佯為敗退,瓦剌萬余騎追來,明軍神機營的火炮、火銃齊發,石亨伏兵突起夾攻。副總兵范廣,躍馬陷陣,部下奮勇作戰。瓦剌軍大敗,也先弟平章孛羅卯那孩,被火炮擊斃。瓦剌軍轉至西直門進攻,明守將都督孫鏜率軍迎戰,斬瓦剌軍前鋒數人,瓦剌軍北退,孫鏜率軍追擊,瓦剌軍增兵合圍,孫鏜退到城邊。給事中程信在城上發炮轟擊瓦剌軍,高禮、毛福壽率兵來助戰,石亨也派兵來援,瓦剌軍三面受敵,被迫退去。
瓦剌軍自德勝門和西直門退走后,又在彰義門進攻。于謙命副總兵武興、都督王敬、都指揮王勇率軍迎戰。以神銃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挫敗了瓦剌軍的前鋒。明后軍陣亂,瓦剌軍乘勢反擊,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當地居民登屋號呼,投磚石阻遏瓦剌軍。王竑、毛福壽軍趕來支援,瓦剌軍撤退。
明軍抗御瓦剌,屢獲勝利,士氣旺盛。進攻居庸關的五萬瓦剌軍,也被守將羅通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獲甚眾。也先得知各地援軍將集,于十五日夜拔營北撤。于謙命石亨等舉火發火炮轟其營,瓦剌軍死者萬余人。也先自良鄉西退,沿途大掠,在昌平焚毀皇陵寢殿。十七日,也先擁明英宗由紫荊關北退。
昌平伯楊洪自宣府率兵二萬入援京師,受命與孫鏜、范廣軍追擊瓦剌。二十四日楊洪追至霸州,敗瓦剌軍,俘擄敵軍四十八人,奪還被擄人口萬余。二十五日,孫鏜、范廣追敗瓦剌軍于固安。到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全部退至塞外,京師解嚴。景帝、于謙領導的守御京師之戰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