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重見99歲革命引路人 “小男孩”了卻心愿
“就是她,終于知道她的下落了!沒想到她還活著,她是我一輩子最敬重的人!我一輩子就見過她三次!”8月24日,本報刊登了《99歲新四軍老戰士重走戰斗點》一文,89歲的翁清老人看到報道后,十分激動,晚上連覺也沒睡好。昨天,在記者面前,他仍不停地喃喃自語。
翁清所說的這個人,就是本報報道中的主人公楊平。1940年7月,新四軍東進解放黃橋,楊平從新四軍調地方工作,任三分區泰興縣四區婦女科長,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動員青年參軍。就是在這里,她引領翁清走上了革命道路。
70多年難忘記
沒想到晚報上又見“大姐”
1940年,日軍占領黃橋鎮。楊平任三分區泰興縣四區區委書記,領導四區的抗日斗爭。區游擊連化整為零,打游擊戰;組織民運工作隊宣傳小組;成立鋤奸小組;找關系戶,建落腳點;發展地方武裝,組織自衛隊、基干隊;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其后楊平先后短期任二區、三區區委書記。后到泰興縣委宣傳部工作。1942年11月,任三分區地委巡視團團長。
這位區委書記有些特別,既端莊美麗,又落落大方,還是大城市里來的揚州姑娘,老百姓非常喜歡聽她開會動員。一次,在泰興縣橫垛鄉會場黑壓壓的人群中,有一名13歲的男孩,聽得入了迷,被這位漂亮的大姐姐的口才、姿態深深打動,暗暗地下決心:將來我也要做一個像她一樣的新四軍戰士。
就是在那次開會后,他開始參加了革命,1943年7月,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這名小男孩就是翁清,他一輩子也忘不了當年開會的情景。前幾天住院時,還和一位揚州病友聊起了這件事,“想見見這位揚州大姐。”那位病友說:“都快一百歲的人了,一點線索也沒有,今生恐怕難見了!”翁清聽后無限傷感。
萬沒想到,沒過幾天,他就看到了《揚州晚報》上刊登的楊平重走戰斗故地的報道。
此前只見過三次
被敵包圍轉移后就沒再見面
翁清說,這輩子,他一共就見了三次楊平。第二次是這樣的:
在泰興縣橫垛鄉有一條大河,叫刁王河。在河的左岸是游擊區,在右岸則是偽化區。有一天,敵人突然來了,楊平等區干部倉促撤退。不習水性的楊平只好往河里跳,準備橫渡,可是沒游多遠,就淹在了水里。正在不遠處的翁清的父親趕緊跑過來跳下河去,把已喝得滿肚子水的楊平拖上岸來,讓她頭朝下腳朝上,吐出了口鼻中的水和污泥,好久楊平才緩過勁來。稍微有了點力氣,楊平就趕緊轉移了。當年翁清目睹了這一幕,他為父親救了區委書記楊平的命倍感自豪。
第三次見到楊平,是楊平帶領民運工作隊在東官垛莊上開會,剛剛參加革命的翁清也參加了。從分界掃蕩回來的蔣垛的偽軍聽說共產黨在開會,馬上將會場包圍了起來。楊平正在主持會議,聽說敵人來了,她從容地安排大家分散轉移。區農工會主任王如林是位從上海派來的地下黨員,急中生智,扮成瞎子,讓翁清攙著他混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可是楊平去了哪里,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過了。
重走戰斗故地
本報報道了卻“小男孩”心愿
后來,翁清在戰斗中逐步成長起來了,在泰興七個區中擔任過四個區的區委書記,離休前是泰興市建工局黨委書記。幾十年來,他從未忘記作為他革命領路人的大姐楊平,但是“只知道是揚州人”,卻一直不知道在哪里。這個故事他跟老伴、子女也不知講了多少遍,可是誰也不能幫他了結這個心愿。
萬萬沒想到,在垂暮之年,在《揚州晚報》上能看到楊平的確切消息,翁清倍感欣慰。
據了解,如今已近百歲高齡的楊平老人,多種疾病纏身,尤其是嚴重的脊椎病變,身體已近90度彎曲。今年6月,楊平來到臨澤鎮小葛莊——高郵縣抗日民主政府誕生地。當年楊平在臨澤這片紅色熱土上留下了足跡。盡管她身患多病,但這些都沒阻止她對黨的熱愛和忠誠,也沒有影響她對第二故鄉臨澤的向往和眷念。
“終于再次踏上了故鄉臨澤的土地。”這是楊平站在這片自己曾經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的肺腑之言。楊平一行在該鎮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先后參觀了陸信成蛋行、陸家竹廠、房德隆茶葉店、韓家糟坊、壽松巷、老街等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