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久經戰火體內仍留子彈 曾參加93閱兵
“同志們,還記得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抗戰老兵乘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時,那位舉起右手莊嚴敬禮的老將軍——張玉華嗎?”近日,“我是改革親歷者”訪談活動在陸軍第31集團軍某師火熱開展,隨著主持人的介紹,張玉華老將軍的訪談錄像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在全師部隊同步播放。
據該師領導介紹,在改革強軍主題教育活動中,他們計劃邀請在該師歷次調整改革中的13名親歷者,通過視頻訪談和現場作報告等形式,圍繞“以什么樣的姿態迎接改革”現身說法,引導廣大官兵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擁護支持投身改革。
抗日戰爭時期,張玉華是該師前身某團政委。1939年,部隊精簡整編,張玉華改任營教導員。次年,時任三營教導員的張玉華率部參加了徐向前司令員指揮的孫祖戰斗,指揮三營官兵于九子峰打退敵人9次沖鋒,打死打傷日偽軍300余人,圓滿完成阻擊任務,受到上級嘉獎。這次戰斗中,張玉華身負重傷,一顆子彈從他右腋下鉆進腹部,至今沒有取出……老將軍面對個人職務升降時的淡然,面對生死考驗時的英勇,讓大屏幕前的官兵久久不能平靜。
記者翻閱“我是改革親歷者”報告會成員名單看到,其中既有在革命戰爭年代隨部隊多次轉隸調整的老將軍,也有1985年百萬大裁軍的親歷者,還有在這次改革調整中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的擁護者。據了解,該師自1947年整編以來,已經歷9次重要的改革調整,每一次改革調整,所屬部隊官兵均能正確面對矛盾困難,積極擁護服從,涌現出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進退走留再難,也不能讓組織為難。”親歷過兩次調整改革的該師政治部原副主任雷秋元,作為多次立功受獎并因公負傷的功臣,原本可以提出在部隊退休,或者交流到其他單位再多干幾年。但他沒有向組織提要求,而是在單位宣布其轉業命令后提出3點請求:再向黨小組匯報一次思想,交3000元特殊黨費;再回連隊當3天兵、站3班崗;再為老連隊辦一件實事。
“面對走留,我會怎么做?”雷秋元的事跡引起不少今年同樣面臨走留的干部的思考。該師某團副團長周有華在副團職崗位上工作近5年,3月初被確定為轉業對象后,既沒有因為個人困難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也沒有因為被確定轉業就撂下擔子,而是繼續投身團隊建設。面對鏡頭,周有華平靜而坦然:“我是黨和部隊培養多年的干部,不能改革對我有利,我就擁護贊成,改革對我不利,就反對或心存不滿。作為有著二十幾年軍齡的老兵,我熱愛部隊工作,也習慣部隊生活,但進退走留是組織決定的事,我能做的就是干好工作,多作貢獻……”
“一次報告就是一次心靈交流,一個故事就是一次思想引領。”聆聽完幾場報告后,官兵們紛紛在師政工網改革強軍主題教育專題網頁上留言跟帖。“強軍精武紅四連”連長張康說,聽過來人講親歷之事,聽身邊人談感悟體會,既為自己樹好了學習的榜樣,也給自己立起了對照的鏡子,更加清晰地明白了自己在此次改革中應該具有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