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圣”最初并非孟子 顏回也曾是“亞圣”
孔子與孟子往往并稱為“孔孟”,孔子為“至圣”。孟子則為“亞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僅次于孔子,其實在歷史上,“亞圣”之稱原非孟子所獨有,儒家的“亞圣”,得到公認的起初是指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
顏回,字子淵,與孔子同為魯國人,顏回13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在孔門受業。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顏回最受孔子的寵愛,得到老師的褒獎也是最多的。之所 以如此,原因在于顏回品行高尚,仁義盡備,為最賢達之人,在極為貧困的生活環境之下,顏回也能以樂觀的心態,坦然處之。孔子曾夸贊他道:“賢哉回也!一簞 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非常器重顏回,周游列國時也將顏回帶在身邊。不幸的是,顏回40歲而亡,這令孔子極為惋惜。孔子仰天哀嘆道:“噫!天喪予!天喪予!”一次,孔子拜見魯 哀公,哀公問孔子,哪位弟子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顏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由 此可見。
后來,顏回隨著孔子地位的提升而不斷受到尊崇,在他去世后的1000多年時間里,顏回成為了繼孔子之后的“顏子”“亞圣”。漢代開始,顏回便被列為孔門七十 二賢之首。好些時候,在祭祀孔子時,人們都單獨將顏回安排在孔子旁邊配享,享受“亞圣”的禮遇,漢末名士禰衡在撰寫顏子碑時,就有“亞圣德蹈高蹤”之贊。 據《唐會要》記載,唐玄宗在詔書中格外強調:“顏子既云亞圣,須優其秩。”宋代大儒周敦頤也承認顏回乃儒家的“亞圣”,其在《周敦頤集》中,就有“顏子亞 圣”的說法。
北宋僧人文瑩在《玉壺清話》中提到。五代時期,有一個人名為宋齊丘,字超回。當時就有人寫信侮辱宋齊丘道:“聞足下齊大圣以為名,超亞圣以為字。”也就是 說,寄信人對宋齊丘名中有“齊丘”(比肩先圣孔子)、字中有“超回”(超越亞圣顏回)表示疑惑和不滿,宋齊丘自感羞愧,遂更改了名字,由此不難看出,顏回為儒家“亞圣”是得到舉世公認的。
那么孟子的“亞圣”稱號又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早在東漢時代,就已經有人視孟子為“亞圣”了。東漢趙歧作《孟子題辭》,稱孟子為“命世亞圣之大才”,三國時,一位魏國人在為徐斡的《中論》作序時也曾 有言曰:“荀卿、孟軻懷亞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繼明圣人之業,皆以姓名自書,猶至于今,厥字不傳。”在這位魏國人這里,孟子與荀子并列,一同被視作了僅次 于孔子的“亞圣”,但這種說法在后世并未流傳開來。
孔孟并稱,最早見于東晉時代。據《宋書》記載,東晉義熙年間,一個叫何承天的人創作了一系列詩歌,其中有一篇名叫《上邪篇》,內文中便有“承平貴孔孟,政敝侯申商”的語句。遺憾的是,此后孔孟并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出現于史籍之中。
中唐時代,韓愈出于對抗佛教日益興隆的現實需要,提出了道統之說,把孟子放到了儒家道統的主干位置,孟子地位在文化界開始顯赫,韓愈之后,南宋大儒朱熹又對 孟子作出了至關重要的歷史定論。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對孟子贊嘆有加,并且再次認定孟子“真可謂命世亞圣之才”。
在朱熹的影響之下,孟子在民間和學界漸漸坐穩了“亞圣”這把交椅。元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代表官方為孔子選定了四位配祀者,他們分別為兗國復圣公 顏回、郕國宗圣公曾參、沂國述圣公子思、鄒國亞圣公孟子。自此以后,孟子正式取代顏回而成為“亞圣”,而顏回則又擁有了新的尊稱——“復圣”。(文|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