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經恩師穆彰阿改名后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舊屬清朝湖廣行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學者,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的名字很多,如乳名(小名)“寬一”、“寬仔”、“寬伢子”,初名“子城(誠)”,字“伯涵(函)”,號“滌生”;因系山東嘉祥孔子主要門徒之一曾參曾子宗圣第70代孫(曾國藩家系從山東嘉祥先后遷至江西吉安、湖南茶陵、湖南衡陽唐福、湖南衡山白果、湖南湘鄉荷葉塘),為傳字輩,故又有一個本族的派名叫“曾傳豫”;因系湖南湘鄉人,故后人又稱其“曾湘鄉”;因先后鎮壓過太平天國、捻軍,雙手沾滿無數人的鮮血(其實他本人是一個人都沒殺過的,甚至可能連一只大點的動物都沒宰過),而得了幾個綽號叫“曾剃頭”、“曾屠戶”等;因死后朝廷謚號“文正”,故后人又稱其“曾文正公”。
那么,“曾國藩”這個名字又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他這個后來直到今天名氣最響亮、知道的人最多的名字,卻是很晚才確定的。而在此之前,從出生開始,他只有乳名、初名、字、號、派名;據史料記載,直到道光十八年(1828),28歲的他在會試中第38名貢士,不久后又在殿試中三甲第42名同進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此時方改名為“國藩”。據說,他的這個名字,還是他的恩師、貴人、清廷重臣穆彰阿給他取的。
穆彰阿(1782—1856),字子樸,號鶴舫,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出身于京城滿族官僚家庭,父廣泰,曾官至內閣學士、右翼總兵。嘉慶十年(1805)進士。歷任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一時權傾內外。鴉片戰爭時期阻撓禁煙運動,誣陷林則徐等抵抗派,與英、美等侵略者謀求議和,與之訂立不平等條約。后被革職。
穆彰阿長期當國,專擅大權。對上奉承迎合,固寵權位;對下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他利用各種考試機會,招收門生,拉幫結派,形成一個極大的政治勢力集團?!肚迨犯濉酚涊d他“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典會試五。凡復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無歲不與衡文之役。國史、玉牒、實錄諸館,皆為總裁。門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此人亦是歷史上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其優點與缺點、成績與罪過、后人的褒貶臧否都很突出;但不管怎么說,他發現并向朝廷推舉了漢家大才曾國藩,那還是大有功勞的。
據史料記載,當初曾國藩在會試、殿試高中紅榜以后,前往拜謁和感謝恩師、主考穆彰阿。一番愉快的長談之后,穆彰阿覺得他的原名“子城”有些小氣,就說要給他改個名字。曾國藩自然喜出望外,遂趕緊說:“請中堂大人賜與?!蹦抡冒⒆⒁曉鴩季?,鄭重其事地說:“足下今為翰林,我朝宰輔之臣大半出于此地,足下切莫以一名士才子自限,而要立志做國家的棟梁之材。老夫想足下當改名為國藩,取做國家藩籬之意。足下以為如何?”曾國藩連連點頭、萬分感謝,當即離開座位,在穆彰阿面前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一個頭。
自此之后,曾國藩便正式以“國藩”(即國之藩籬、朝廷重臣)為名了。而且因為巴結了穆彰阿這位皇帝面前的大紅人、滿族要員,于是頓時改變了命運,官運亨通、飛黃騰達起來。曾國藩屬于大器晚成,過去十來年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地方讀書人,直到認識穆彰阿,在其推舉之下,于短短十年里由從六品而迅速升為正二品(禮、兵、工、吏四部侍郎),為其后來的輝煌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梢哉f曾國藩一輩子有巨大成就,其恩師穆彰阿的獎掖、提攜及給他的改名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