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甘心人后的沙僧為何愿意做三師弟?
古時候形容宰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宰相貴為首輔,尚有下屬之份,況乎蕓蕓眾生?每一個頭頭都是從下屬升遷而來,每一個頭頭的上頭都有或多或少的頭頭,本身也是下屬,這或許就是官場之宿命。
如何做下屬,竊以為需要向《西游記》里的沙和尚借鑒幾招。
小說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可以看做是沙僧再次步入“仕途”的前奏。工作分配問題,是早已安排了的,職位高低問題,是早已設定了的,別奢望做師兄,資歷這個東西,不宜提倡,但是趕上了還真沒轍。在這個橋段里,沙僧的諸多表現,似并非不甘于人下,而是意在證明點什么。
對新單位的識別,觀世音曾有明示,“取經人”這個招牌比較搶眼,留意過往僧侶即可。然則沙僧初見師父師兄,“奔上岸來,徑搶唐僧”。聯系到后來的他是那么的老成持重,此舉甚是突兀。
跟豬八戒酣斗三次,累計數個時辰,相當從容,可是每當孫悟空上前助戰,他卻唯有躲閃,鉆進河里,有些意味深長。觀世音派出木叉,將沙僧扶上馬又送了一程。當木叉前來說明情況,他還在拿腔捏調,“取經人卻在那里?”指著孫悟空道:“這個主子,是他的幫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
再回頭看自我介紹那一段,跟數來寶似的,從闖蕩江湖、拜師學藝、入朝為官的種種成功、榮耀和富貴,到犯罪挨貶、流放生活的種種失意和淪落,絮絮叨叨五百多字,不可謂不詳細,對豬彈琴,如此不厭其煩,又作何解?
初入仕途者不妨琢磨琢磨。所謂“付出是下屬吃飯的金碗”,那是上崗后的事兒,上崗前呢?爭取印象分,大概沒壞處。
很顯然,沙僧對新單位的人事及現實環境是做過充分研究并有了明確判斷的,定位比較準,重點是豬八戒。他知道該表現什么,怎么去表現,創造了有利于自己的機會,水下功夫,讓孫悟空自愧不如,武藝對決,與豬八戒平分秋色,恰如其分的告訴了幾位上司尤其是德行不佳的豬八戒:我不是濫竽充數的慫包,也有過輝煌的履歷,我有能力有資格成為你們的好下屬好幫手!
爭取印象分,是下屬獲得信任、展望前程的鋪墊。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下屬的印象分之于上司,如騎者,似運道,有心人努力者,才能獲之,不是有那么句歌詞嘛,這個世界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妙悟不在多言,善學者還需把握規律。
沙僧認師前,“整一整黃錦直裰”。
注意,這個禮儀動作,當初豬八戒是沒有的,高下立判。
在古代,循守禮節,既是規則,又是原則,容不得半點馬虎。小說中,沙僧重視此類細節的描繪非常多,關乎原則性矛盾時,譬如豬八戒經常鬧散伙,他是絕不讓步、公開指責的,而對那些非原則性矛盾,譬如孫悟空與豬八戒之間的取笑爭吵,他卻總是不置可否,甚至有時還參與,真正做到了“內不愧心,外不負俗”,樹立了一個好下屬的典范。
認師儀式完畢,等于“仕途”開始,沙僧的表現欲突然化為烏有。八戒的話很不好聽:“你這膿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與我打?是何說話!”沙僧裝聾作啞不搭腔;孫悟空在一旁打圓場:“兄弟,你莫怪他,還是我們不曾說出取經的事樣與姓名耳。”他仍然裝沒聽見。
這叫什么?叫收斂鋒芒。
他也許意識到,身為下屬,進入新的工作環境,不能急于表現、針鋒相對了。弱敵不輕,強敵不畏,那是打仗;跟自己的上司同事,可不能得理不讓、頭頭是道,那樣做的話,很容易被認為是雞鳴狗盜。
他也許意識到,身為下屬,收斂鋒芒,還有利于創造和諧的環境,于人于己,均大有裨益。事實上,他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之好,為讀者所公認,小說中不乏其積極維系取經隊伍和睦的例子。
做人與做官有時雖然不能合拍,但大多時間是一致的,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好比一份無字的考卷,答案寫在別人對你的態度中,而別人的態度又取決于你對別人的態度,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官方讀物中也常有“以人民之心為心,方得人民之心”的說法,角度不同,道理一致。
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
屁股坐歪了會斷送前途,對工作百弊而無一利。沙僧用自己的堅認不拔,不求回報地服務著取經團隊,此謂謀全局之正道。“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能從全局考慮者,能為團隊謀福者,自然為同事所善待。
沙僧對自己的下屬定位,在本橋段中已然可以得到很全面的折射了,特別是上崗之后。比如聽領導的話,長老道:“你果肯誠心皈依吾教么?”悟凈道:“弟子向蒙菩薩教化,指河為姓,與我起了法名,喚做沙悟凈,豈有不從師父之理!”孫悟空可沒這么乖過;比如他很勤快,也沉靜忠誠,“那悟凈不敢怠慢,即將頸項下掛的骷髏取下,用索子結作九宮,把菩薩葫蘆安在當中,請師父下岸。”不像八戒毛病太多,貪吃貪睡還不斷抱怨。
到底還是師父眼毒,評價最為深刻,“三藏見他行禮,真象個和尚家風,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何謂“和尚家風”?用佛家術語來說,就是“本性無所掛礙”,自然流露,不是刻意裝出來的。這體現了沙僧的日常修煉與持之以恒的自律,與自我介紹中的食人狂魔形象無法嵌合,但我相信唐僧的眼光。
“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何憂于人間之委曲?!”后來白馬西去,沙僧一路上秉承此風,坦坦蕩蕩,不似八戒那樣常常進退失據。
下屬入職前后的處事方法(也包括才氣),如果得體且合乎規律的話,可以稱之為“道”;但是從發展層面看,做一個稱職的讓領導放心的下屬,光有方法是不行的,還需要“德”的支持,比如工作積極、不執拗、不貪婪、遵守規則和服從原則等等,毋庸置疑,沙僧兩方面都很出彩。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下屬,著眼于“道”與“德”,去梳理沙僧這個文史集合體,應該說,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進一步總結,不外乎三點。
一曰淡泊明志,修德正心。搞清楚自己為何入仕,入仕該干什么等問題,志趣健康了,心態擺正了,一輩子在基層也能干出成績。
二曰節制欲望,防患未然。《菜根譚》有言:“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焰。”此一方面,悟空、八戒都走過彎路,獨沙僧未入其障,近乎于廉。
三曰無私盡職,任勞任怨。在什么位置干什么活兒,下屬不下屬的不重要,對得起那份俸祿最重要。古人強調的“居官不為子民,如衣冠盜。”雖然刻薄了些,但是在其位謀其政之道理是不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