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軍是梁山最重要的軍隊 為什么會遭人歧視
《水滸傳》中,一共有好漢一百零八位,他們便是小說中俗稱的首領,分門別類的各不相同。梁山又被稱為梁山泊,主要因為就是在它作為一個特殊地界的山峰,周圍全是水域,所以又有人稱梁山是“泊子里”。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山上專門衍生出了一種不同于其他首領的新軍種——水軍。回顧整個梁山的發(fā)展史,水軍的功勞著實是功不可沒,他們憑借不凡的身手,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包括捉黃安、俘虜高俅等等戰(zhàn)績,乃至最后將盧俊義賺上山,都是由他們來完成的??梢哉f,梁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山頭的草寇,水軍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區(qū)別點,因為水軍的存在,以及極為特殊的天險,使得他們總是能夠化險為夷,讓北宋的官兵無法將他們剿滅,一直發(fā)展了很多年。
按理說,水軍在梁山上占據(jù)如此重要的職位,應該深受關注才對,起碼平時應該得到更多的照顧和福利。但實際上恰恰相反,水軍們不但沒有特殊待遇,而且在眾首領中地位偏低,號稱水軍第一將軍的李俊也只排在了第二十六位,還不如步軍的副頭領排名靠前。那么為什么水軍對梁山擁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可他們還是在山上不受重視呢?
原因有二。首先,縱觀北宋歷史之前打過的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其中水戰(zhàn)的次數(shù)僅僅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戰(zhàn)役規(guī)模也偏小,那些號稱聲勢浩大的水戰(zhàn),到最后其實都是在水邊打的,還是需要步軍參與,例如淝水之戰(zhàn)等等。赤壁之戰(zhàn)或許是一場精彩的水戰(zhàn),但是經(jīng)過史學家們的討論,這場戰(zhàn)役存在的真實性,還有待商榷。而且就就算真的發(fā)生過,這件戰(zhàn)役中,主要體現(xiàn)的也只是主將的指揮,當時的水軍統(tǒng)領蔡瑁在這場戰(zhàn)役中的存在感非常弱,只是一個背叛舊主的小丑而已。另外一位東吳的老將黃蓋,也是以一個詐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的,可以說跟高大二字毫無關聯(lián),實在是難以得到人們的認可。如此真正受人敬仰的水軍英雄屈指可數(shù),自然而然就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和反響。
凡是打仗,就必須要有兩方同時參加,而最為精彩的戰(zhàn)爭,必須要兩方處于一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就算一方的實力稍強一些,但也必須要給對方勝利的機會和希望,如此才能夠撞出激情的火花。但是縱觀整個北宋水軍,他們沒有哪個人在水上有多少功夫的,一上場就直接被打退,爽快感是有了,但實在是談不上精彩。也正是沒有真正是官兵中沒有優(yōu)秀的水軍,他們也便從未招收過一個正規(guī)的水軍將領上山。正因為對手沒有一個能夠拿得出手的水軍將領,如此無論他們的水軍實力強悍到了什么地步,都無法顯現(xiàn)出來,自然也就得不到眾人的稱贊。比如說數(shù)字10和100都比1要大,但這兩個數(shù)字之間一樣有很大的差距,但現(xiàn)在沒有一個比較的機會,所以這個差距也就沒有機會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了。
所以,梁山上的很多人都認為水軍就是一群吃閑飯的,等到有水了才能施展本事,但平時打仗的時候,又有機會能遇到有水的情況?所以他們受歧視也是正常的,可惜梁山不是大江大海,他們空有一身本事,卻得不到機會證明自己。
水軍頭領地位低下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們早在上山之前,在社會上的地位就非常的低微。前面說過了,直到最后梁山的水軍中也沒有一個是科班出身的,他們大多都是常年與水為伴,如此才練就了一身不俗的水上本事。例如李俊,他早年一直都是在揚子江做艄公;還有張順兄弟二人,他們本身是江賊出身,地位低賤,后來一個改行當了私商,還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有機會的話,偶爾還干干老本行,另一個則成了個賣魚的小販,統(tǒng)管著江邊的魚價;還有阮氏三兄弟,他們本身也都是打漁的出身。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地位可言,而他們上山之后,也因此受到了其他人的歧視,雖然名義上大家互稱兄弟,但大部分人心里對他們還是非常就瞧不起的。不說別的,就算現(xiàn)在讓一個大街上的叫花子跟你稱兄道弟,不少人心里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在各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
所以,水軍頭領們可以說本事上不占優(yōu)勢,出身上又吃虧,遭人歧視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他們排名普遍靠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