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示警?1644年大明王朝覆滅前的諸般怪事
中國古人認為人與自然萬物是同類相通,相互感應的,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如果統御萬民的天子違背了天意,不行仁義,天就會出現星象、災異進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上天就會降下“祥瑞”加以褒獎,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
這種觀點在現在的科學社會看起來有些滑稽,但在古代確是連皇帝都十分敬畏的。1644年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覆滅,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曇花一現,關外的八旗鐵騎入關,大清王朝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然而在1644年大明王朝滅亡前出現了諸多怪事。
1644年1月1日(文中日期全部為陰歷)大明的都城北京發生一場特大”風霾”,以至于“震屋揚沙,咫尺不見”。崇禎帝對此十分擔憂,于是只能沐浴更衣 “請神”問吉兇,不料“神”降乩曰:“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八處七處亂,十處九無煙。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干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禎帝見詩默然不語。
當日鳳陽官員上奏鳳陽發生地震。在今天地震非常正常,但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就不一樣了。如果是別處也罷,但偏巧地震發生在鳳陽。眾所周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鳳陽人,而他的父母也埋葬在鳳陽。建國之初朱元璋將鳳陽提升為中都鳳陽府,將父母的陵寢擴建升格為祖陵,中都鳳陽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祖脈所在。
而此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攻入山西境內,局勢十分危急。大學士李建泰請求督師出征,崇禎帝大喜,于1月26日舉行了聲勢浩大出征儀式。崇禎帝欽賜李建泰以尚方寶劍,在正陽門親自為他斟酒三杯,并說道:“先生此去,如朕親行!”
但天公不作美,當日依舊沙塵滾滾,“代天子親征”的李建泰乘得意洋洋地乘坐著轎子,率領大軍出征,誰曾料到剛出宣武門,“啪”的一聲,轎杠就無故折斷了,受了驚嚇的李建泰就感到此行不妙。果然李建泰出兵至邯鄲時,得知李自成已攻占整個山西,倉皇之下帶領幾百個親兵溜入保定城中。不久后李建泰歸降李自成,清軍入關后,又歸降清軍,之后又因為反清被殺。
同年3月4日欽天監向崇禎帝上奏:帝星下移,日月黯淡無光。而李自成大軍也已經逼進大同、宣府一帶,崇禎帝下詔征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密云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良佐等各路兵馬勤王護駕。幾天之后,只有唐通率領8千兵馬入京勤王,奉命至居庸關駐守,而吳三桂正率領兵馬還在半路之上,而劉良佐借口墜馬受傷,拒不奉召,拉起隊伍南下逃跑,一路劫掠至江淮一帶。
李自成大軍于3月7日攻陷大同,8日攻陷宣府,9日攻陷陽和,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各處紛紛開城投降。
3月14日南京守陵官奏報孝陵里發出陣陣凄涼的哭聲。而京城自從3月1日起,“日色兩旬無光”,當天夜里“風色陰慘,沙塵刮天”,崇禎帝坐臥不安,召司禮監太監曹化淳詢問。曹化淳上言:“(魏)忠賢若在,時事必不如此。”于是崇禎密令收葬魏忠賢。
3月15日“風霾,日色益晦”,而北京正陽門外關帝廟的旗桿突然從中間斷為兩截,橫于道上。一時間京城紛紛傳言關帝厭世,已經離開京城。當天駐守居庸關的總兵唐通、太監杜之秩開城迎接李自成大軍。
3月17日李自成駐扎在如今清河的鞏華城一帶,派遣權將軍劉宗敏統帥大軍包圍京城九門。在與崇禎談判失敗后,開始攻城。18日早晨,城內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當天黃沙遮天,夾帶著細雨,一會兒冰雹雷電交加,軍心更加不穩。下午申時(15時至17時)守衛彰義門的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外城陷落。
當天夜間崇禎的妻子周皇后自縊身亡。19日清晨崇禎帝于紫禁城北邊的煤山的一棵海棠樹(有的記載為槐樹)上自縊身亡,時年34歲,統治中國176年的大明王朝至此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