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四川大屠殺的真相 歷史欠張獻忠一個說法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驟減,乃至于需要“湖廣填四川”來彌補人口的缺漏。這一現象,在歷史上,被歸咎于張獻忠的大屠殺,并稱張幾乎將整個四川的人都殺了個干凈,并立了一塊“七殺碑”。然而四川地區,卻仍然有人立祠供奉張獻忠,而且直到張獻忠死后過了十三年,清軍才攻陷成都,假如張真的做出了如史書記載,屠殺了“六萬萬”四川人,哪里還能讓四川防守這么長時間?那么歷史的真相是怎么樣呢?
一、戰爭波及
滿人建立政權后,南方與西南方卻沒有完全歸順,各處動亂仍舊很多。清軍與南明軍、張獻忠的大西軍也是連年交戰。在清軍與殘明軍隊爭奪攻伐的過程中,廣大人民也頗受其害。總的說來清軍在四川大規模的屠殺破壞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順治三年(1646年)肅親王豪格領兵進入四川,鎮壓張獻忠的大西軍及南明各地方武裝;第二次是康熙時期為了鎮壓夔東十三家農民軍;第三次是平定三藩之亂。
這三次大規模的戰役,消耗糧草甚多。根據傅迪吉的《五馬先生紀年》載:清軍“將地方不分晝夜搜尋要糧,將人吊燒,有糧即放,無糧燒死。”而在康熙的《平定三略方略》中也記載:“惟蜀路運糧,最為重要,宜于所復城池,村落,遍訪賊積米谷,悉行察收。”
二、反清勢力內斗,人民無法耕作
除了跟清軍對抗中死傷慘重,反清勢力內部也是爭斗頗多。南明,大西是兩股勢力,兩股勢力在楊展、張獻忠等人活著時,還算有序,在二人去世后,內部之間就交戰不休。這樣一來,居住在四川的人民就要經常疲于奔逃,難以耕種了。清初楊鴻基的《蜀難紀實》中說“時蜀土不耕已二年余,糧罄盡,民惟拾穞谷、采野蔌以充腹,已有人相食者。”正是這一情況的記錄。
三、瘟疫等天災
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在連年混戰,人民流離失所之后,由于尸體得不到妥善處理,往往會導致瘟疫流行。這一次大戰也是這樣。《蜀碧》記載:“其時,瘟疫流行,有大頭瘟,頭發腫赤,大幾如斗;有馬眼睛,雙眸黃大,森然挺露;有馬蹄瘟,自膝至脛,青腫如一,狀似馬蹄。三病,中者不救。”,“死者朽臥床榻,無人掩葬”。順治五年(1648年),內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數百里無人煙”。同年,川北又遭大旱,餓死者日無計。《銅梁縣志》載1868年,該地“瘟疫四起,染者嘔吐交作,腰疼如斷,兩腳麻木愈二三時之斃”。
總結:連年的戰爭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老子》第三十章說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明末清初的人口銳減,真正的原因,正是連年戰爭的人口損耗、戰爭導致的糧食短缺、以及戰后的瘟疫共同作用下導致。少有一段戰爭史,是在這種環境局限,交通部便利的地方,頻繁而持續地作戰了這么長時間,因此,就算沒有人為地發起大屠殺,也難保不出現這種人口銳減的情況。歷史告訴我們,還是和平好。
張獻忠七殺碑的原詩是: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是說人無法回報天地的恩德,要時常反省,畏天行善,而非以七個殺字結尾的詩句。至此張獻忠的冤案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