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蘇東坡死得冤不冤,自己吃錯藥送了性命
要出個題目問大家喜歡的文學家,蘇軾蘇東坡的得票數(shù)肯定不低。他的詞風豪邁、為人正直、學富五車等等深深吸引了后世的人,他的奇聞趣事更是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可惜就是這位文豪,卻是因為他的過于自信而送命,成為千古憾事。
那是在宋徽宗靖國元年即公元1101年的酷暑,東坡先生從貶謫地海南歸來,在常州養(yǎng)老。這時,大書法家米芾也在江蘇,熱情的邀請他共游太湖。由于天氣太熱,他們開懷納涼、暢飲冰水,大概受涼了,蘇軾半夜就即急瀉不止。第二天更是精神不振、全身無力。這在中醫(yī)上屬于寒癥,應該戒除葷腥,再服用清熱解暑的藥劑,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蘇軾自負醫(yī)術高超,采用溫補之法。
說實話,蘇軾對各種學問涉足很深,包括佛、醫(yī)等學問。元祐五年,他在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時,杭州爆發(fā)嚴重的瘟疫,當時疫情兇猛,名醫(yī)都束手無策,蘇東坡使用了早年在一位巢姓郎中手中得到的一劑名叫“圣散子”的方子,杭州百姓喝了該藥后,“所全活者,至不可數(shù)”。
民間歡呼“天降蘇知州救民于危難”,一時名動天下,蘇軾儼然成為文學與醫(yī)學的跨界大師。當然也有說法是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他被貶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發(fā)生的。
得病后的蘇軾自認為無大礙,還參加米芾的盛宴,估計在宴會上油膩葷腥的食物也吃了不少,進一步加重了病情,這個時候家人也曾勸他讓名醫(yī)看看病,蘇東坡的醫(yī)術遇到個頭疼腦熱的小病還是可以對付的,但是要是遇到復雜一點的疑難雜癥,他的醫(yī)術就不敢恭維了,可他像個倔強的鄉(xiāng)下老頭,硬挺著也不好意思請別人。
他繼續(xù)大吃人參、茯苓、黃芪等補藥,急火攻心,導致病情急轉(zhuǎn)直下。病入膏肓的蘇東坡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盲目自信,臨終之時,他還不服氣的說:“此而不愈,在天也!”
生死不會重來,蘇東坡去世的時候,時年六十四歲。在當時那個時代,這并不短壽,但是以蘇軾的才華,要是多活幾年留下更多的作品,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