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飯量最大的狀元 揣36個饅頭進考場
李蟠,生于書香門第,詩禮世家,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李蟠36歲中舉,43歲欽點狀元,1697年參加殿試時,因為對軍政、吏治、河防靖條答對貼切,符合事理,而且還有獨到的見解,被康熙皇帝欽點為一甲進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他還有個響亮的名號叫做“餑餑狀元”。
相傳,李蟠身材高大,還特別能吃,寫東西很慢。他怕自己考試的時候餓了,就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荚嚨哪翘?,天都黑了,李蟠還沒寫完考卷,監(jiān)考官過來催卷,他急得聲淚俱下,監(jiān)考官只好答應。36個饅頭早已吃完,他又要了幾個饅頭,繼續(xù)戰(zhàn)斗,一直到深夜才把卷子交了。后來,“餑餑狀元”的名號就此誕生。
李蟠本來是很正直的一個好官,但后來因為一件事人生方向完全改變。1699年,李蟠擔任順天府鄉(xiāng)試主考官時遭到蜚語中傷,被判充軍,3年后賜歸故里。康熙帝在南巡時,還想再起用他,但李蟠已經(jīng)傷了心,無意再仕,選擇閉門著書,吟詩作賦,自尋樂趣。一腔熱血和滿宏偉抱負就此湮沒。
千古以來,考試是知識的較量,但有時人品爆發(fā)也是重要一環(huán)。
1753年,畢沅順天鄉(xiāng)試中舉。1757年,他以舉人身份,授內(nèi)閣中書,撰擬、結寫詔令。后來入值軍機處,擔任素有“小軍機”之稱的軍機章京,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1760年,畢沅參加會試,榜上有名,能不能成,就看最后的殿試。
殿試前一天,剛好輪上畢沅與同事諸重光、童鳳三在軍機處值班。三人都通過了會試,諸重光、童鳳三想要回去準備考試,讓畢沅一個人值班,就對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了,替我倆代勞吧?!碑敃r殿試偏重書法,畢沅知道自己書法確實不行,也就答應了。當天晚上,陜甘總督黃廷桂關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轉(zhuǎn)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畢沅打開試卷一看,時務策正是策問新疆屯田事宜,他胸有成竹,揮筆立就。另外兩人知道后,悔不當初。
王嗣宗是宋太祖開寶八年乙亥科狀元。他少年好學,刻苦自勵,曾游京師,以文章拜謁王祐。雖然有才,但他這個狀元得的有些哭笑不得。
殿試當日,王嗣宗、陳識最早完成試卷,還同一時間交了上去,趙匡胤一看,寫的都不錯,著實為難。最后,趙匡胤想出了個辦法,讓兩人相撲,勝的人就是狀元。王嗣宗和陳識在大殿上撲斗,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王嗣宗有個特點就是不信鬼神,有次他病了,家人就為他焚錢紙祈禱,嗣宗知道了,笑著說:“何等鬼神,敢問王嗣宗取枉法臟邪?”也是爽直、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