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公第一次見劉邦為何就決定把女兒嫁給他
呂公一家從山東單縣舉家遷移到江蘇沛縣,因與沛縣縣令交好,因而縣令設(shè)宴款待。沛縣的官吏聽說縣令有貴客,都紛紛上門祝賀。作為主吏的蕭何便定下規(guī)矩:致贈禮金,不滿一千錢的,坐在堂下。劉邦聽說此事,詐稱賀錢一萬。呂公聞之,急忙起身迎接。但實際上劉邦一錢都沒帶。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呂公的反應:引劉邦入座。宴席散后,呂公又用極其謙卑的姿態(tài)對劉邦說道:“臣有息女,愿為季萁帚妾。”
也就是說,被劉邦戲弄了的呂公,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劉邦自稱“臣”,甚至還要女兒給劉邦做妾。這就不免讓人生疑了,劉邦雖是亭長,但在沛縣終究是個末吏,與縣令交好的呂公,為什么對劉邦如此恭敬?呂公之前的一句話似乎能解釋,呂公說道“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愿季自愛!”呂公自稱會相面,他見劉邦氣度非凡,因而認定劉邦能成大事。
我們首先拋開相面算命這種相對荒誕的理由不談,單就劉邦當時所處環(huán)境來看,秦帝國此時還遠沒有崩潰跡象,而亭長劉邦已經(jīng)是個40多歲的人,在當時平均壽命都很低的情況下,按照正常軌跡,劉邦其實已經(jīng)很難再有多大的上升機會,甚至隨時可能壽終正寢。那么呂公在不可能提前預知秦朝滅亡、劉邦稱帝的情況下,為什么見劉邦的第一眼就敢將女兒嫁給他呢?
這一點就連呂夫人都疑惑不解,她質(zhì)問呂公:你常說這個女兒不同尋常,要嫁給貴人。縣令求娶我們的女兒,你都沒有答應,現(xiàn)在卻要把她嫁給劉邦?顯然,呂夫人也對呂公拒絕縣令選擇亭長的行為表示了不解。那么呂公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說:“此非女子所知也!
這個回答就有些奇怪了。如果呂公真有相面之術(shù),為什么不告訴夫人劉邦就是他所說的貴人呢?而是生硬的回答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可見,呂公第一眼見到劉邦就大驚,甚至把女兒嫁給她,絕不會是因“相面”如此簡單。
呂公一家之所以從單縣來到沛縣,史載是“為躲避仇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仇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jù)常理,呂公避仇來到沛縣,而沛縣縣令又正好求娶他的女兒,那么與縣令結(jié)成姻親,顯然是保護自己一家的最優(yōu)選擇。但呂公卻選擇了級別遠低于縣令的劉邦。
我們再回到之前的場景,看看呂、劉二人的表現(xiàn)。《高祖本紀》載:劉邦“持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將劉邦引入上座,劉邦卻絲毫沒有謙讓。呂公首先是見到“謁”后大驚的,“謁”其實就是名帖(自我介紹),那么名帖究竟寫了什么,會讓呂公如此驚慌失措呢?
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劉邦除了詐稱萬錢外,還虛構(gòu)了自己的身份,嚇唬呂公。另一種可能是呂公此前就曾聽說過劉邦此人,甚至可能有過交集。從呂公與縣令的關(guān)系來看,是不可能一直被劉邦蒙在鼓里的,因為蕭何明確告訴他:“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所以第一種可能性就排除。現(xiàn)在再來分析第二種。如果呂公在來沛縣之前就已經(jīng)與劉邦有過交集,那么必然是與劉邦早年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我們在《史記·張耳列傳》中發(fā)現(xiàn)了端倪,秦未統(tǒng)一六國時,劉邦曾跟隨外黃的張耳當游俠,而張耳又恰恰與魏國的信陵君交往甚密,魏亡后,張耳因反秦而受到通緝。劉邦卻回到沛縣,做起了亭長。
我們不禁要問:家中無權(quán)無勢,甚至都不受父親待見的劉邦,究竟是靠什么成為了亭長,又多次受到自己的上司蕭何的暗中幫襯,甚至在私自放走徒役,潛逃芒碭山后,他的家人也多次受到沛縣官吏保護。在劉邦犯罪潛逃期間,呂家一家的反應居然是不離不棄。而與呂家交好的縣令卻最終被沛縣百姓所殺。
劉邦稱帝后,呂后的兩個兄弟呂釋之和呂澤都因追隨劉邦起兵而被封為侯。而呂澤起兵的地點,恰恰就是呂家仇人所在的單縣。
呂家人的表現(xiàn),顯然不可能是因為呂公能掐會算,能預知秦亡漢興。那么這一切的合理解釋,就是劉邦、呂公都是秘密反秦的,這也解釋了劉邦逃亡期間,呂家沒有再次避禍遷居,而是堅定地站在劉邦這邊的原因。
劉邦與呂公的交集應該是曾同為張耳等人建立的秘密組織成員。這也就解釋了,呂公拒絕了后來被反秦義軍所殺的沛縣縣令的求親,反而是在見到劉邦名帖后大驚,并當即決定將女兒嫁給他的緣故。而呂公一家所謂的“仇人”可能是追捕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