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后為什么韓國成為最弱小的國家?
在整個東周歷史上,三家分晉通常被認為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的分界線。這里的三家成為了魏國、韓國、趙國三個國家。但是,同樣是來自于晉國的三個國家,韓國無疑成為了其中最弱小的一個。不僅在戰國時期默默無聞,沒有在重大戰役上取得勝利,而且任由秦國宰割,一打仗就割地獻城。那么,相對于魏國和趙國,韓國為什么最弱小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雖然是三家瓜分晉國的土地,但是就分得土地來說,三個國家還是存在顯著的區別。就戰國時期,產糧地區成為各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比如秦國在擁有巴蜀地區后,其糧食供應問題得到極大緩解。而對于趙國和魏國來說,前者分得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后者則擁有晉西南、關中渭北平原等。而韓國則糧食來源則過于依賴河南中部平原。更為關鍵的是,趙國有太行之險可守,魏國握有黃河之險和太行山脈,而韓國幾乎是無險可守,充分暴露在秦國、楚國等強國的眼皮下。
進入到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后,各個國家都在通過變法革新,打破落后的政治體制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其中,魏國自吳起等人的變法后,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拳打秦國、腳踢齊國,可謂盛極一時。而趙國雖然在戰國初期不咋地,甚至和韓國、燕國比起來都沒有多大優勢。但是自胡服騎射后,趙國接替魏國成為戰國中后期的強國。而韓國呢,眼看著其他六國變法圖強,韓國也搞了一次申不害改革。但是其作用僅僅了維護了韓國的君主統治,根本沒有對國家體制進行大刀破斧的改動,何談富國強兵了。
再者,雖然戰國是一個靠著拳頭說話的歷史階段。但是對于一個強國來說,經濟基礎同樣至關重要。韓國在吞并了天下咽喉的鄭國后,無疑成為了戰國時期的交通樞紐。可以這么說,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的焦點,就是韓國所在的地區。在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優勢下,韓國的商業和手工業在當時都比較發達,還一度吸引呂不韋到這里經商過。但是,韓國坐擁這么好的商業基礎,卻沒有像齊國等鼓勵商業發展,促使發達的經濟條件不能轉化為國力。換而言之,政治體制上的落后,導致韓國的經濟優勢得不到發揮。
最后,雖然韓國的弱小和自己的領土面積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韓國國力的衰弱,其根本原因絕對不會是地盤太小,而在于統治者水平不夠。在戰國初期,各國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韓國的經濟、政治條件和魏國、趙國相差不大。但是,越往后的話,韓國統治者的眼光和能力就跟不上了,及至戰國后期,韓國已經是積重難返,任由秦始皇宰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