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個妃子都要匯報 唐代的太上皇非常不開心
古代皇帝一般都稱為萬歲,雖然這個數字太過夸張但是也可以看出皇帝這個職位是一生的,除非死亡不然擁有都在那里。但歷史總是那么多的岔口,“太上皇”就是一種,一般的太上皇其實無非是兒子走運打下江山,偏偏老子還在但不能讓權詳見劉邦;在有一種就是文雅點“活著退出領導崗位“,直接點就是被兒子后起請下臺。在歷史上的活著退出的太上皇共是共有10個,漢代1個,唐朝有3個、宋朝4個、明朝1個、清朝1個。
對于一般的人來說,可能一步進入太上皇就是榮譽退休的一種,但其實作為一個太上皇也是無法隨心所欲的,甚至納一個妃子都是需要匯報給自己的兒子。而這個一切都要聽命的太上皇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
而最為悲催的就是這位太上皇這是被自己兒子趕下來的,這就導致了這位太上皇退隱后的一生都要聽命于皇帝,也是自己的兒子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爆發后,大權旁落于李世民手中,而這時的李淵雖尚有重臣裴寂和蕭瑀等的支持,還有李氏宗室和關隴貴族的老班底們,但李世民擁有大量的軍權,并且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沒有了建成和元吉兩個兒子,又何必冒著失去第三個兒子或者自己的危險去進行一場前途晦暗的宮斗乃至天下大亂呢?所以這時的李淵順應時勢、洞察時務退位把朝政交給兒子。
好吧,這下該過舒服的養老生活了,但不夸張地說,李淵的“太上皇”生活甚至還遠遠不如沒當過一天皇帝的劉太公,同樣是無權無勢,但太公至少還保有了劉邦的親情。李世民對于李淵很難說得上有多么孝順,這從貞觀三年的一次搬家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李淵在退位之后,前幾年還是一直住在自己的皇宮——太極宮里,而李世民則一直住在李建成當年的東宮里處理朝政,但在貞觀三年,李淵突然將太極宮讓了出來,自己搬到了李世民當年做親王時的宮殿。
雖然對此,《新唐書》的記載非常之簡要“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看上去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此次搬家的真相卻在《資治通鑒》之中穿幫了。唐朝禮部官員馬周在知道這件事后直接對正在外避暑的太宗開炮說,“‘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涼處”,催促太宗早日回宮,“以解眾惑”,天下哪里有兒子乘涼父親捱熱的道理,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成。
好吧,搬家就搬家了,可沒有想到自己兒子竟然連自己寵愛妃子都要管。李淵在退位之后的一大精神寄托來自于與當年舊臣勛戚的把酒言歡,歌舞生活也這樣過著,哪天寵幸了一個宮女,結果要給予封號時遇到了大問題,要知道一般的宮女都是皇帝的女人,可是這太上皇該怎么封呢?為此別人問了李世民,而李世民的回答也很簡單,“現在國家剛剛建立,不應該奢侈,太上皇以前的妃子就夠多了應該休養休養。“要知道在當時李世民的后宮佳麗雖不到三千但是也挺多的了。但能怎么樣,兒子是皇帝不代表你就可以無所顧忌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這太上皇就憋屈著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