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傾國又傾城的李夫人 會被兩次夷三族
李夫人因為哥哥李延年的一首“北方有佳人”“傾國又傾城”而為人所熟知,她臨終前的知情識趣更為人所贊嘆——話說,李夫人病重的時候,武帝親自去看望她。她蒙著被子不肯見,說:“我因為病得久了,現(xiàn)在太憔悴,不敢見你。希望你好好善待我的兄弟們。”武帝百般哀求都她都不露臉,只好生氣地離開。別人問他,李夫人說:“還是不見的好。我是因為容貌得到寵幸的,現(xiàn)在我這么憔悴,他失望了,就不再喜歡我,怎么可能再因為顧念到我對我的兄弟們好!”
我們來看看她去世后李氏幾兄弟的命運吧。
哥哥李延年因為有音樂才能,被任命為協(xié)律都尉;但不要忘了,李延年本身也是武帝的男寵。
弟弟李季,在李夫人去世后,因為禍亂宮闈,和后妃們亂搞,被族滅了。
哥哥李廣利,比較復(fù)雜。李廣利多次出征匈奴。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機會。衛(wèi)子夫的哥哥衛(wèi)青,也是這樣子飛黃騰達的,連外甥霍去病也成為名冠千古的戰(zhàn)神。武帝也想以同樣的路徑來把李氏家族帶上榮耀的巔峰。但最后呢?
太初元年,漢武帝任命李廣利為統(tǒng)軍將領(lǐng),帶數(shù)萬人進攻大宛。這次的重要目標(biāo),是要去貳師城,奪取寶馬(貳師將軍一號由此來)。這里要為武帝說句公道話,奪寶馬并不是為了獵奇,而因為馬匹是騎兵的重要戰(zhàn)略裝備,寶馬對建設(shè)和提高騎兵軍隊的戰(zhàn)斗力舉足輕重。但此時情形與當(dāng)初衛(wèi)青們出征匈奴已不一樣了。大宛都城離長安一萬二千五百五十里,又因為缺水和缺糧草,路上軍隊就會死掉一半,怎么還能打仗?李廣利一路過去,西域各小國都堅壁清野,他只好一路攻城,打下來之后弄點吃的,打不下來就趕緊走,找下一個城市,否則幾天都撐不下來。這樣還怎么攻打大宛?到達郁成時,幾萬人只剩下幾千人了;沒辦法,李廣利只好折回來,回到敦煌。結(jié)果武帝大怒,下令,誰敢進玉門關(guān)者,斬!
至少可以看出來,李廣利的軍事才能,與衛(wèi)青等人是無法相提并論的。為什么要挑選他?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里透露了:“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這是武帝的私心。除了軍事才能低劣之外,西漢末史學(xué)家劉向還說李廣利在伐宛過程中“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僅此而己。
一擊不中,第三年,武帝又給拉了一批人數(shù)更多的軍隊,讓李廣利帶軍,向大宛進發(fā)。這一次,絕對稱得上浩浩蕩蕩,隨大軍出發(fā)的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和駱駝上萬頭,運輸糧食的車隊從長安可以排到敦煌。以全國的力量來為李廣利助攻。
請相信,“不惜一切代價”這種口號的確是有用的。從古到今,我們特別擅長動用一國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這種代價既包括累累的白骨,也包括累累的黃金、累累的財富。然后,得到的結(jié)果或許是皇帝封禪,或者是下西洋換回幾只奇珍異獸,又或者是某些政績。在這里,還包括小舅子的仕途。
這一回,李廣利是抖了起來,沿路的小國看到大軍,都把糧食貢獻出來,輪臺城激烈反抗,李廣利攻下后就屠城。大宛貴族害怕了,殺了大宛王投降,并把寶馬都獻出來。否則,李廣利連大宛內(nèi)城都攻不進。李廣利以勝利的姿態(tài)封侯。
征和三年,武帝又派李廣利率領(lǐng)七萬大軍出征;李廣利離開京城時,和丞相劉屈氂密商要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但在其后的巫蠱之案中被牽連的劉屈氂被告謀反,腰斬、族滅。正在打匈奴的李廣利心緒大亂,想犧牲全軍以立功,結(jié)果七萬軍士全軍覆滅,他心灰意冷地投降了匈奴。
李氏家族再次被族滅。
你看,李夫人這么聰明,能照顧好她的弟兄們么?不能。光靠裙帶關(guān)系,升得快,死得更快。
倒是她自己,還算不錯,武帝按皇皇禮來葬她;而霍光把李夫人追謚為皇后,與武帝配饗——李夫人的優(yōu)勢在于,李氏家族都死光了,不會影響新任小皇帝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