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真相還原真實的元朝 輝煌到你意想不到
一、寬刑慎法,歷代難及。
元朝時代刑法的最大特點是寬刑慎法。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開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并著重提出寬刑慎法作為元朝刑法的指導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后罪之。”與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寬了許多,是中國法制史上的巨大進步,對犯罪處罰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種,而且在具體實行這五種刑罰手段時司法機關也格外慎重。
《元史》對此評價是“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美國學者杰克·威澤弗德也評價說:“忽必烈全面建立了一套比宋朝更穩定的刑法體系,它也要比宋律更溫和、更人道。”出于人道主義精神,對于酷刑,元朝中央政府是大力禁止的。
二、科技先進,舉世無匹。
元朝不但是中國數學的最后一個黃金時期,而且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巔峰。
數學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鑒》完全代表著宋元數學的最高水平!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G.Sarton)在他的名著《科學史導論》中認為《四元玉鑒》是“中國數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時也是中世紀最杰出的數學著作之一”。清代數學家羅士琳在評論朱世杰的數學成就時說:“漢卿在宋元間,與秦道古(九韶)、李仁卿(冶)可稱鼎足而三.道古正負開方,仁卿天元如積,皆足上下千古,漢卿又兼包眾有,充類盡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意思是說朱世杰數學成就博采眾長千古難得尤其超越了宋朝數學家秦九韶和金末元初的數學家李冶。
三、生活小康,養濟有院。
在如今諸多史書上,都說元朝黑暗民不聊生,所以百姓揭竿而起。的確,元末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天災導致流民四起,所以白蓮教趁機煽動他們造反了。但是,我們要看到元朝大部分時間里百姓基本過著幸福快樂的小康生活。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草木子》里記載:“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元惠民有局,養濟有院,重囚有糧,皆仁政也! ”
明朝人李開先則在《西野春游詞序》一語道破元人小康生活的真實原因:“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
就連反元奪取政權的朱重八穿上龍袍之后也不得不承認:“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
四、萬國來朝,禮儀之邦。
毫無疑問,古往今來中國歷代王朝里,唯有元朝國際地位最高。
《明太祖實錄》曾記載了朱重八對大元盛世萬國來朝羨慕不已的言論:“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于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朱元璋口中的“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體現了元朝政府法制清明社會秩序良好,而“四方無虞,民康物阜”則體現了元朝國際地位高,民眾生活好,社會物資財富充足的特征。
至今,中國人的素質問題還是各界討論的焦點。中國人素質一直這么差嗎?實際上完全不是,至少元朝的時候不是這樣。許多人片面以為,中國歷史上以漢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時期社會風氣好,其實漢唐時期社會風氣還不如元朝盛世時代。元末大詩人戴良就在《皇元風雅》序言中記載:“祖宗以深仁厚德,涵養天下重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重髫之童,相于歡呼鼓舞于閭巷間,熙熙然有非漢唐宋可及。”
五、文教鼎盛,鄰國羨慕。
元朝創建了24400所各級官學,使全國平均每2600人即擁有一所學校的政績。
元朝對中國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書院也相對重視,多方扶持,而且蒙古、色目人和漢人、南人一起,加入到書院建設者的行列,創造了“書院之設,莫盛于元”的歷史記錄。而且,元代書院的教學進一步擴展,不再局限于人們共知的傳播程朱理學而求科舉及第的傳統內容。如元歷山書院是我國發現的古代第一所,也是惟一的一所實行醫科教學并開辦門診業務的書院,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又如元西湖書院不僅是元代的國家出版中心,在整個中國出版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元代教育的盛況使得朝鮮半島的高麗人驚羨莫名。如金東陽曾稱贊說:“今我皇元,巍巍赫赫,始以武功定天下,今以文理洽海內,起鈞筑而當鈞衡,棄草萊而談道義者,不知其幾何!”
六、疆域遼闊,軍力強大。
大元帝國在13世紀來說就好比19世紀的大英帝國和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至元時代元世祖詔修全國輿地圖志,主持其事的秘書監臣奏稱:“如今日頭出來處、日頭沒處都是咱每的!”后來中書左丞許有壬在《大元一統志》序言中自豪宣稱:“我元四極之遠,載籍之所未聞,振古之所未屬者,莫不渙其群而混于一。”不僅朝廷官員自豪滿滿,就連民間普通元曲作者們也是如此,如吳弘道在元曲《越調·斗鵪鶉》唱道:“先收了大理,后取了高麗。都收了偏邦小國,一統了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