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xjztt"></label>
<rt id="xjztt"></rt>
  • <thead id="xjztt"></thead>
    <label id="xjztt"></label>

      <label id="xjztt"></label>
      <rt id="xjztt"></rt>

      <span id="xjztt"></span>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古代武科舉測臂力 唐代舉木棍清代提掇石

      2017-04-29 22:35:1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掇石,也稱“制子石”“武功石”。石上皆標有重量,主要考臂力,以重量多少定名次,并刻有科舉吉語。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文科舉和武科舉

      掇石,也稱“制子石”“武功石”。石上皆標有重量,主要考臂力,以重量多少定名次,并刻有科舉吉語。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文科舉和武科舉兩類。反映文科舉的書籍及影視作品眾多,人們對此并不陌生,但武科舉如何選拔人才?測試臂力的“舉重”又在武科舉中占據怎樣的位置?

      清朝掇石用來測試考生臂力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內,幾塊中部挖空、方方正正的“石塊”吸引著參觀者的注意力,這便是清代武科舉考試評定考生臂力的“舉重”工具——掇石。掇石,也叫“制子石”“武功石”,為長方形,約半米高,中間挖空部分或為十字形,或為半月形,以便考生將手伸入舉起。掇石前部有刻字,刻著考試年份、掇石重量和恭祝考生金榜題名的吉祥話。例如一枚館藏的清代掇石,左側豎刻“光緒辛卯年置”(公元1891年),右側豎刻“重二百二十斤”,頂部橫刻著“登瀛洲”三字,意為士人得到榮寵,如登仙界,正中間豎刻著“得意青云路”,都是預??忌鸢耦}名的妙語。

      體能測試的朝代更迭

      掇石是清朝時測試體能、以體力選人才的物證。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史籍上就有關于舉重的記載,稱之為“翹關”和“扛鼎”?!奥N關”是指單手舉起城門上的大木門栓,“扛鼎”則要求雙手舉起烹煮食物的青銅巨鼎。門栓有百八十斤,青銅巨鼎可以重達幾百斤,因而能夠“翹關”“扛鼎”都是古代大力士的象征,例如東漢末年自詡“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即是一位“身長八尺,力能扛鼎”的大力士。

      “舉重”作為選拔人才的制度興起于唐代。唐代科舉制度興起,一改過去主要以薦舉選拔人才的局面。武則天稱帝后,為防止國民在盛唐的安逸中忘記戰爭,疏于鍛煉,于長安二年(公元702年)開設武科舉,即將“翹關”加入武科考試的科目之中。除去步射、馬射、馬槍之外,“又有翹關、負重、身材之選”(《新唐書·選舉志》)。

      自然,這時舉的“關”不再是實用的城門門栓,而是為考試特制的木棍,這種木棍有一丈七尺長(相當于5米半左右),直徑三寸半(相當于10厘米左右),合格的標準是手持“關”的一端,共舉10次。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深恐兵權旁落,因而采取重文輕武的措施。首先,在武科舉中加入了策論,考察考生對于文化和兵法策論的掌握;其次,降低了在武科方面的要求,取消了專門的臂力測試,以步射、馬射為主,輔以弩踏、刀槍器械,然而對于弓、弩等工具也有重量等級的劃分。

      元代,為強化統治,統治者禁止漢人學習武藝和私藏武器,武科舉也隨之取消。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不贊成文武分途,因而長期沒有開設武科取仕,直至明憲宗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才重開武科,此時距明朝建立已96年了。這時的考試重在弓馬,兼取策論。明萬歷年間邊疆告急,朝廷試圖加強武舉,選拔人才,但是也未能實現。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開刀石科目,“舉重”再次成為武舉考試的科目,這時舉重的方式即為掇石,而不再是舉木棍,并且設定刀的重量為3個等級,即80斤、100斤、120斤,石的重量為3個等級,即200斤、250斤、300斤,這是所謂的“弓刀石馬步箭”(即開弓、舞刀、掇石、馬射、步射)的開端。

      清代繼承了明末的相關政策,是武科舉發展的鼎盛時期,據《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武科考試分為3場,第一場試射馬步箭,第二場試技勇,第三場考兵法。其中第二場的技勇包括拉弓、舞刀、掇石3項,這3項都是對考生臂力的測試。這一時期對于技勇所用的弓、刀、石都有明確的規格等級,規格依次為三號、二號、頭號。據記載,弓的3個等級為八力(相當于80斤)、十力(相當于100斤)、十二力(相當于120斤);刀的3個等級為80斤、100斤、120斤;石的3個等級為200斤、250斤、300斤。并且對于舉起的動作標準有較明確的規定,要求“弓必三次開滿,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由此可見清代武科舉制度的成熟。

      武科舉官員不如文科舉受重用

      與文科舉不同,武科舉在古代選取軍事人才時并非始終占據主要地位,武科舉出身的軍官也不如文科舉官員那樣受到重用。縱觀歷史,各朝名將出身武舉的確實寥寥無幾。但是稱謂往往與文科舉相同,只是在秀才、舉人等稱謂前加上武字,即為武秀才、武舉人等。以清朝為例,清朝入關之初即舉行武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與文科舉并行。凡通過基層考試即獲得武生資格(俗稱武秀才),可以參加武鄉試;通過鄉試的即為武舉人;之后在參加國家舉辦的會試和殿試中,最終選出三甲,授予官職。清初明確規定,一甲進士(包括狀元、榜眼、探花)授副將、參將、游擊、都司,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

      其后一甲一名(狀元)授一等侍衛,二、三名(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授三等侍衛及藍翎侍衛,獲得這些官銜后,再到兵部選實職官。(《清史稿》)不過在清代,武科舉出身的軍官實際只是“雜途”出身,升遷遠不如“正途”——行伍出身的軍官晉升順利。據統計,70%以上的軍官是行伍出身。并且,古代武科舉考試往往過分重視武藝,輕視兵法的測驗,而將才往往對于行兵布陣能力的要求遠勝于舉刀弄槍,因而在明末即有舉子發出“今日選將才乎,選家丁乎”的質疑,譴責武科舉考試無法選出實用的軍事人才。

      特別是清代末年,大量西方先進的火器伴隨戰火傳入中國,戰爭形勢逐漸由冷兵器轉向火器,“弓刀石馬步箭”已然沒有實際意義,因而有識之士不斷上書,請求廢止武科舉。終于在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下令:“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后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p>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国产天堂一区二区综合|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国产一级a爱做综合|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久久综合亚洲欧美成人|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综合一区|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综合一区| 色综合婷婷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综合久青草视频|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中文自拍日本综合| 亚洲性感综合欧美|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炫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区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va亚洲va国产综合| 一个色综合国产色综合|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色狠狠成人综合色|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综合区 |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