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次救國機會在哪?崇禎皇帝議和之謎
明朝是我國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最后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明朝末期是否有機會力挽狂瀾,扭轉局勢的機會呢?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后金在沈陽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典,皇太極受“寬溫仁圣汗”,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
這年二月,皇太極致書明朝說:“興此大兵,本非我所愿.....雖然我見黎庶涂炭常以和睦為心,唯期共享太平。故至書遣使,不啻數次。”稍微熟悉歷史都知道,當時的大清在關外幾乎已經無人能敵,在天聰朝后期,一部分漢人官員就開始極力勸說皇太極抓住機會,及時進取,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但是,皇太極對這些建議始終沒有回應,有時候甚至還會對這些進諫的官員當面訓斥。即便建立了大清國,皇太極還沒有放棄與明朝議和的打算。
有的同學可能會比較奇怪,為什么皇太極已經建立了絕對的軍事優勢,卻不打算奪取天下?其實有學者認為,這是皇太極的民族意識和心理因素的雙重影響。皇太極雖然可以稱雄于關外,但是一旦入關,如何管理漢族人民和官員,如何在漢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保存滿族文化,都是他要面臨的難題,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皇太極終其一生,也沒有入主中原。
皇太極的心態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需知道大清一直有與明朝議和的心就是了。我們再來看崇禎這邊,由于自恃“天朝上國”,明朝對與后金議和一直以來都是持冷淡排斥的態度,但是,隨著關內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關外明軍節節敗退,崇禎還是坐不住了。崇德七年,明清兩軍在關外爆發了松錦大戰,此役,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后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主帥洪承疇被俘。松錦大戰剛結束不到一個月,明朝的使團就到了沈陽,與皇太極開始商量議和。
盡管此時清軍入關滅明已經十拿九穩了,皇太極依然同意議和,而且甚至還做出了很大的讓步,暗示明朝一旦協議達成,他可以取消帝號,向明朝稱臣。
但是,這么關鍵的歷史機會,最后卻壞在了一個人的手里,此人就是明朝的兵部尚書陳新甲。
事實上,此次議和,是崇禎皇帝授意下秘密進行的,因為如果公開提出議和,顯然會遭到輿論的猛烈攻擊。而為崇禎皇帝執行這項秘密使命的,就是兵部尚書陳新甲。此次明朝使團沈陽之行,領銜的便是兵部職方馬紹愉,他在沈陽完成使命后,帶著皇太極給崇禎皇帝的一封長信回京,并且將議和的情況寫成了書面材料匯報給了頂頭上司陳新甲。
但是,陳新甲因為著急上朝,將這么重要的材料隨手就放在了書桌上,他的書童誤以為這是“塘報”(抄送諸臣的報告),未請示陳新甲就開始抄傳,公開了!這一下就惹了大禍,本來應該保密的議和經過被所有人都知道了,朝野嘩然,群臣激憤,不明真相的人們紛紛上奏彈劾陳新甲貪生怕死,私自與皇太極議和。
此時的崇禎真可謂有苦說不出,極為痛恨陳新甲的辦事魯莽,但又不敢說議和是自己提出的,既要保存面子,又迫于言論壓力,他降旨要求陳新甲悔過。沒想到陳新甲不但沒有后悔的意思,還“自詡其功”,覺得自己立下了一件很大的功勞,崇禎皇帝終于惱羞成怒,下令將陳新甲處死,同時也就關上了明清議和最后的大門。
如果此次議和成功,也許明朝免除了關外的強敵,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農民起義軍,后來的歷史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最后的一次救國良機,就這么被一次烏龍事件斷送了,這也許就是歷史跟崇禎開的一個殘酷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