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男子為何留辮子?滿清留辮子的政治作用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發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沈后,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發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厲行剃發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
當時不僅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
因為中國古代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祖訓,所以,剃法留辮實質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于是,在清朝初期有許多人寧愿掉了腦袋也不愿理發,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
清朝統一中國之后,剃發留辮憑借政權的力量由滿族的風俗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風氣。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后就多了一條長長的發辮。
滿清留辮的政治作用
清朝的辮子原本是滿人習俗。漢人以及其它民族是不留辮子的,尤其是在明朝滅亡之前,留著辮子的滿人被認為是蠻夷。
明朝被滿人滅亡之后,為了從心理上壓制漢人的反抗,清朝皇帝強制推行了剃發令。不從者“斬”。所謂“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首先我們都知道剃頭、編辮是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強行推行的政策。“自令布告之后, 京城內外, 直隸各省, 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借發, 巧詞爭辯,決不輕貸。”這便是我們熟知的所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關于剃頭、編辮一事不但百姓不剃會被砍頭,就是清朝官員如果敢就此事進行上表妄議,也是殺無赦。
剃頭、編辮代表了滿人對漢人的征服,因此這一陋習在滿清200年間,一直遭到了漢人不同程度的反抗,更是以無數漢人的人頭落地而高壓執行的。同時有了辮子以后,在砍頭時也方便很多,拉著辮子一拽,待決的人犯就只能乖乖的引頸受砍。
砍過之后,提著辮子清朝要求編辮的另一個用處魯迅先生其實看得很清楚。“官府捉人的時候可以拉著,省得繩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辮梢頭,一個人就可以牽一大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