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秦朝10大驚人真相 始皇并未統一中國
秦朝是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最大的王朝,秦始皇橫掃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這個王朝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關秦朝的10大驚人真相,一起探索一下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吧。
1、秦始皇并未統一中國
秦始皇滅了六國,但并未統一中國,因為當時還有一個衛國。
商鞅和呂不韋都是衛國人,這兩人對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保留了他們的祖國。
2、秦朝十二銅人何在
秦始皇為一了鞏固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權,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立于咸陽。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為什么要鑄造這12個銅人呢?
這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天,秦始皇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驚恐不已,在萬般元奈之際,有一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夢醒后,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繳集中于咸陽,鑄成十二銅人。
有的學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極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聯系開國不久的擔憂心情,此說是可信的。
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后,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毀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
關于這一點,還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
秦始皇見了,元疑觸動了心病,于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于金,百邪辟,百瑞生?!鼻厥蓟事牶?,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于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于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慮。至于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這是不少統治者所慣用的伎倆。如今已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它們究竟去了哪里,目前依舊是個謎。
3、私生子的傳言
據正史記載,秦始皇是秦莊襄王與其小妾趙姬之子。莊襄王薨逝后(譯者注:指王侯之死),趙姬又有了一個情夫,還給秦始皇生了兩個惹事生非的弟弟。為了確保他們不會威脅皇權,秦始皇把兩個弟弟都殺了,另外他還處死了母親的情人并軟禁了自己的母親。
另一方面,秦始皇早期的生活及身世不為世人所熟知。而這些情況表明,秦始皇實際上可能是個私生子。盡管這種說法現在廣受質疑,但這一說法由司馬遷所著的著名史書《史記》所載。司馬遷襲父職繼任太史令,由于觸怒繼任的皇帝,在處死和閹割兩種刑罰中,他選擇了后者。
受閹割之刑后,司馬遷繼續完成他的著作,其中就有關于秦始皇真實身世的故事。據《史記》所載,秦始皇的生父是一個名叫呂不韋的男子,而呂不韋也是他的臣下之一。
呂不韋曾是富商,有一次莊襄王看上了他的小妾趙姬。盡管那時趙姬已經身懷六甲,呂不韋也只能主動進獻。呂不韋很清楚趙姬懷孕這一點,他只能自我慰籍他的兒子以后會繼位成為諸侯王。
4、泰山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泰山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景點之一。莊嚴雄偉的泰山自從新石器時期就是一處圣地。某種程度上泰山一直在扮演這種神圣的角色,甚至延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
直到今天,山上還能看見大量的巖石城墻的廢墟,這些僅存的防御工事是秦國修筑的。統一六國后,秦始皇親登泰山,以昭示他的豐功偉績。
他的封禪儀式開創了后世皇帝即位必登泰山的先河,由此牢牢樹立了泰山是中華文化中心的形象。6600級石階蜿蜒而上,泰山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古跡,包括1800塊碑碣和數不清的碑文。
后來泰山及其余四座大山并稱為家喻戶曉的“五岳”,共同代表著中國最初的統一。
5、古老的長城
中國的長城綿延超過20000千米,它是人類工程中的結晶之一。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并不是最早期的長城。
戰國時期,秦王為了保護自己的疆土開始建造長城。雖然工程浩大,但是早期的城墻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的石結構相去甚遠。當時的建造者采用了一種稱作版筑夯土墻的方法。他們將泥土拉到建筑物邊上,混上一種粘合劑,然后壓緊。等泥土干了,就形成了萬里長城的最初的構造。
在一些地方,城墻高達4.5米(15尺),這讓長城成為當時難以跨越的雄關。與后來修筑的長城一般,秦長城依山就險,這意味著任何向秦國進攻的軍隊在需要攀登山脈和山脊的同時,還要對付這巍峨的城墻。后來,當秦始皇一統六國需要保護全國疆域時,他開始連接長城的各個部分,最終修筑成最原始的長城。
6、法家的奇怪誕生
秦始皇以法家學說治國。法家學說施行雖簡單,卻規定了勞有所得、有錯必罰;提出“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要求法律規定明確、公布于眾,而人們晉升的唯一道路就是遵紀守法。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第一個向秦孝公提出法家的理論的人。
傳說商鞅三見孝公,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在前兩次見面中,秦孝公都在討論中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嘗試了用不同的游說方式,他談論了關于法律在軍隊中應用的問題。這勾起了秦孝公的興趣,于是在第四次和商鞅的會面中,律法實施的細節問題在反復討論中被敲定。
在理論上,商鞅的一些主張并沒有聽起來那么糟糕。他提倡廢除舊貴族,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對朝廷忠心的臣民,提出朝廷作為集權的中心,倡導有功必賞,建議家庭人口以更細的單位劃分,每個家庭5個或10個人,同時附帶一個規則:當一個成員做錯了事,另外的人需要向官衙報告,否則就會被處以腰斬的刑罰。諷刺的是,商鞅最后是被一些貴族密謀陷害,五馬分尸而死。
7、焚書坑儒
除了宏偉的秦始皇陵,秦始皇最出名的要數焚書坑儒了,他曾下令活埋460名儒家學者。
據稱,秦始皇曾規定:所有先秦書籍都必須上交銷毀,這常被渲染為官方扼殺先秦歷史文化作品的大規模審查。其實,這么說有點過了,但的確有證據說明秦始皇曾下令焚燒書籍,以防學者針砭時弊。
然而,直至幾百年后,焚書坑儒才被記入歷史,記錄者卻是儒家學者們,他們可以肆意抨擊這個以法學為尊的朝代。正因為這個原因,史學家們哪怕沒辦法完全推翻這一史實,也始終對此持懷疑態度。
8、秦朝統治僅持續了15年
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結束,中國步入封建大一統.秦國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今天,我們通常稱他為“秦始皇”或“秦朝第一位皇帝”.盡管秦始皇一統中國,功勛卓越,但秦代統治在歷史上僅延續了15年,是名副其實的短命王朝.換句話說,秦朝統治時間竟比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修建時間還要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還來不及指點秦代未來江山社稷,就在第5次東巡途中暴斃死亡。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即位后未立太子,直到死前才在病榻上宣布其繼承人。
遺憾的是,秦始皇死前宣布的繼承人并不符合秦代丞相趙高與李斯的心意。為了幫助秦二世胡亥篡權,他們需要隱瞞秦始皇死亡的事實,于是趙高與李斯將秦始皇的尸體丟在放死魚的馬車上,以死魚的腐尸味道掩蓋秦始皇尸體的氣味。
秦二世繼承皇位后實施殘虐暴政,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隨后人民奮起反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直到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人民才能安寧地生活。秦始皇即位后,曾多次宣稱秦朝統治將延續千年,如今想來,不禁有幾分諷刺。
9、兵馬俑可能源自真人
出土的幾千個兵馬俑都十分獨特:他們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所持兵器各異,連兵器上的細節都各不相同。長時間以來,人們都以為兵馬俑都是用一塊塊陶土批量生產出來的,況且,以陶土為材料,批量生產也很容易:一組工匠做睫毛,一組做頭套,另一組負責組裝。
即使像這樣生產,這也夠令人震撼了。但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是以真人為藍本的。取得這一突破的是倫敦大學學院,學者發現:耳朵和指紋一樣,因人而異,所以他們開始關注兵馬俑耳朵的輪廓。
每個兵馬俑耳朵的輪廓都不一樣!這一結論令人震驚。似乎完成一個軍隊陶像的生產流水線還不夠令人驚嘆,而以活生生的秦始皇時代的士兵為藍本的兵馬俑才算奇跡。
目前,科學家只對比了一小部分兵馬俑的耳部輪廓,但給足了科學家繼續研究的信心,如果接下來看到的輪廓還不一樣,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軍隊的所有特點,這個軍隊曾在2000年前呼吸過,生活過,戰斗過。
10、大澤鄉起義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起義軍揭竿而起。當時,遵守規則的人確實會獲得一些好處,比如說他們會因為辛勤的工作而獲得獎賞、有經驗的人甚至會被授予官職,可是,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極為殘忍的。因為人們會因為沒有完成工作而受到嚴厲的處罰,而此時,客觀因素是不會被統治者考慮的。
錯過了規定的期限的行為會被認為不守信,在秦律中,這是要被處死的行為。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一年),九百名民夫被押解到淮河流域(現在的北京)去駐守。天遇大雨,道路不通,眾人被困。
隨后,他們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可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發現自己必死無疑,于是這些民夫殺害了看守他們的軍官,然后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陳勝和吳廣兩個人成為這次起義的首領,他們帶領農民起義軍隊伍去反抗強大的秦朝軍隊。很自然地,起義軍被秦軍打得土崩瓦解,最終都被秦軍殺害。然而,其它的起義軍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這場短暫的起義開啟了秦王朝覆滅的進程。
秦始皇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部傳奇,令人心馳神往。雖然這個國家只是短短的存在了15年,但是它對歷史的貢獻卻是不容小窺的。